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故事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故事

1、火把节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

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2、抹黑节

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晨早早起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脸上抹。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了被子,抹个一团漆黑。

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单腿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象征性地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表示尊敬。

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锡伯族人民把这一活动作为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3、泼水节

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

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

4、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间的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间,多把这项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个木架子,再用竹篾编成象头、象身,上面裱一层白纸,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

整个白象有如一只真象大小。并在白象的肚子里还要装有各种机关和绳子,专供耍象的人操纵。耍白象时,要有四个人藏在象肚子里抬着大象,另一个人在里面操纵象鼻子的绳子和滑轮。

5、扎勒特

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五、六天至半月不等。节日期间杀猪宰羊,舂粑粑,蒸黄糯米饭祭祀天地和祖宗,并宴请邻近村寨、民族的宾客。

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献祖拜年。白日里开展荡秋千、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娱乐活动。夜晚,在村边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户抬来桌子,摆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饭,充满友爱欢乐气氛。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重要节日春节蒙语称“白月--qagan sar”,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在蒙古国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少数民族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7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相传几百年前,当地一位叫阿茸的姑娘非常聪明能干,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辛苦劈开了高黎贡山,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将阿茸烧死在山洞里。阿茸的死感动了上苍,丙中洛满山的杜鹃突然开放为之涕血。当地群众为了怀念阿茸,每年杜鹃花盛放的季节,都要举办“仙女节”活动。活动一般持续三天。每天早晨,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再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意为向仙女敬鲜花。之后,人们又回到溶洞里把滴下的水接住喝了,这就是喝“仙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