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伤逝》的一些信息,涓生的看法?希望大家说说自己观点!

如题所述

关于《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社会黑暗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两性格不合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经济上的压迫造成的。经过一番讨论,我方一致认为经济是造成子君涓生爱情幻灭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存的需要摆在首位,也就是最基础的位置。家庭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里,作家强调爱情必须建立在生存之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立身之本,就没有爱情可言。我们虽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当时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 在《伤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子君和涓生在同居前后、涓生失业前后的情感变化。而经济正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同居前,涓生有工作,子君也不用操心钱的事。两个人可以很愉快地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普生、谈雪莱、谈泰戈尔,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最后决定同居。但他们盲目地追求爱情,而忽视了同居后的存在的经济问题。同居后,光是筹备住所和家具就用去筹来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两人都为这个家而忙碌着。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他们没法雇女工,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呢。涓生曾对子君说过“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法像以前那样谈新思想、谈新文化了。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和交流。爱情又如何更新、生长和创造呢?慢慢地,他们之间的隔膜就产生了。涓生发现,他曾一度仰视过的子君不过是有新思想的普通家庭妇女,思想、情趣并不高雅,和自己除了谈家庭琐事、回忆恋爱往事外,毫无共同语言。渐渐地,他们间的隔膜加深了。涓生的失业成为更致命的打击。这断绝了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无谓的子君也变了色。之后,涓生就留在家里办公。涓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琐事及生活上的拮据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又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将油鸡杀掉,不得不将阿随放走,而这些都是子君所喜爱的。因此,子君觉得涓生是个忍心的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渐渐加深。由于经济上的压迫,涓生对子君的热情也日益冷却,还将她看成一个庸俗浅薄的管家婆而厌烦。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把希望寄托在子君的离开。这样的爱情显然不能持久。经济上的困顿诱发和激化了感情的贫困。最终,他们的爱情幻灭了。“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向他们这样,只知道追求爱情,却不了解爱情与生活的关系,不知道爱情怎样需要神会物质生活来保障,把个人的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真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真真一个“爱情至上”。“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科导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变难走了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7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有同名电影。《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文中涓生与子君的结合导致了两个结果: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丧失。阅读者心中是否包含着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别,也就不清楚爱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自由如何在真挚的爱情中崩塌。这湮灭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吗?孤独者渴望伴侣,是否随着伴侣的入侵,自由就烟消云散?这些人们嘴里的必然对立与现实中的偶然和谐,到底有怎样的玄机?是我们想太多,还是生活原本如此。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第2个回答  2014-01-07
老兄,用不着搞那么多吧,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爱情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