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反映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有唐一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魏隋时代的秀骨清像、意态潇洒的面貌,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正如唐人所说:“菩萨如宫娃”。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与其说这是西天佛国极乐世界,不如说这是地上李唐王朝现实生活的细微投影。
  敦煌壁画中,反映敦煌世俗现实生活的题材,占有相当地位,而且艺术水准较高,如中唐时期《吐蕃赞普礼佛图》,晚唐时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五代时期的《曹义金出行图》、《回鹊公主出行图》等等。上述绘画多为巨制,且与佛教内容无涉。如《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全画长8.5米,人物逾百,骑舆数十,场面宏大,可谓唐贵族妇女春游风俗画。与此相类的有历代所绘的“供养人”,如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现实人物肖像画。如北周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的功臣贵戚,最高统治者带头修窟,下层臣民竟相“随喜”。所以北周时代供养人画像激增。有的甚至一窟多达千余供养人像。供养人像在晚期还表现出政治、社会、民族等等方面的世俗化功能。在唐代,供养人像一反魏、隋时期供养人大小只不过几寸或尺许,盛唐出现等身巨像。愈至晚期,对其封号、爵衔、官位书写愈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佛像画这种宗教艺术作品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当中包括各种佛像及菩萨,如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还有天龙八部等等。这些都根据说法图而描绘的。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已经有933幅,佛像12208身。经变画则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手法称为“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则叫作“变文”。故事画是指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具有道家思想神话题材的壁画。西魏时期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供养人画像描绘的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都在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