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的简介

如题所述

冀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 ,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据《左传》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关于九州的说法,在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中有几种说法:
《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两州;
《周礼》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并三州。按《尚书·尧典》的说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后,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尚书·禹贡》  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史记·楚世家》  惟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淮南子·地形训》 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据《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冀,近也。”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 。
(2)按《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北的地区。这时冀州一词的概念范围随着时代推移,发展扩大了。冀州的地域已扩大到晋国以北的地方。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在《异声玉篇》中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根据《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内容,禹分的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
《汉书》:“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说明秦、汉以前的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带。另有有蔡沈《书集传》中说:“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
《淮南子·地形训》中则对九州的地理位置做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解释:“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此中,明确提到冀州中土的说法。
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沙漠为界。今辽宁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皆古冀州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 按《淮南子·坠形篇》云:“正中冀州为中土。”为什么叫“中土”呢?书中的解释是“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或者说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所以叫“中土”。因为冀州是中土,有的也称“中冀”。如《逸周书·尝麦篇》云:“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陈逢衡在《逸周书·尝麦篇》的注中说:“古者指天下为冀州。”《淮南子·地形训》的高诱注中也说:“冀为天下之号。”冀州一词成了“天下”的代名词。在《淮南子·览冥训》的注中说:“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楚辞《云中君》篇说的“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无穷。”把冀州同四海对举,意思是冀州即四海之内,也即天下。罗泌的《路史》称:“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
在《畿辅通志》中,曾集中历代文人学士对冀州地理的描述,来说明古冀州的战略位置。“洋洋冀州,鸿原大陆(杨雄《冀州牧箴》)。界于河泽之曲(元朝王构《学校碑记》)山川襟带,原野平旷(明朝张玺《筑城浚池碑记》)。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衡易达,川原绕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方舆纪要》)。”古冀州由于“土平兵强,英杰所利”(《魏志》),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因此,“冀野纷纭战事多”。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波澜壮阔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刘秀“马带坚冰夜渡河”,自冀州开始中兴帝业。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也是起兵冀州信都,才成帝业。“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旧志”中正是从古冀州所处的战略地位,从这些历代王朝兴衰战乱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怪乎春秋时代的一部星相书《元命包》称:“冀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许慎也说:“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赋予“希望、寄托”涵意的字眼,做为这个“州”的命名。传说后晋高祖石敬塘曾在太平县掘地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天子,冀州人”。因此,五代李景据江表,为了想夺天下,承袭帝业,竟给自己的儿子也取名叫“冀”。综上可见古冀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 大禹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的部落联盟领袖,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了滔天洪水。因其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后人称他为大禹。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禹以治水著称,他从哪里开始治水,下文作大致考证。1历史典籍中关于治水所在的记载先秦古籍中多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云:“禹行自冀州始”,就是说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 。
《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禽兽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说明洪水泛滥于尧和尧之前的远古时代,持续时间相当长久。“水逆行,泛滥于冀州”,大禹和他父亲鲧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洪水泛滥、久治不息的时代。
《晋乘搜略》载:“洪水方割时,壅汾水不得出,震及帝都,鲧极意崇防,因汾治汾,而不计汾之不泄。”也就是说洪峰到来时,汾河之水被壅塞,泄流不出,上游洪水继续流进,有入无出,日聚成灾,位于汾河下游的帝尧之都平阳,时刻处在上游汾水的威胁之中,民心动荡,惶恐不安。鲧受尧命而治水,在汾河中游筑坝修堤,企图阻挡汾水进入平阳,以保尧都平安。却不知坝越筑越长,堤越修越高,水越聚越多,终于导致“防高而水壅、水盈则漫、风激则崩”的后果,酿成更大的灾害。
《史记·夏本纪》载:“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清康熙《霍州志》载:“洪水肆患,鲧拜帝命,治汾为首,禹嗣父绩,至于岳阳。”鲧因不得治水之法,导致水患益盛,最终被帝舜治罪处死,帝舜任命鲧子禹为司空,赋以治水之重任。大禹子承父业,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冀州开始治理,“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使洪波安息,水患大治。《太平寰宇记》载:“河道开,斯汾水可受,禹急河之大而汾治,鲧急汾水小而不治。”大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先疏而后防”的方法,在汾河中游凿山通谷,开沟挖洫,因其水势,利其导之,“猝引洪流就下”,使汾河之水通畅于黄河,终于获得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6
昆仑、九州有两个概念,西昆仑是现在的青藏高原,东昆仑只是嵩山,小九州也就是东胜神州'西贺牛州是4900年前大地湾马家窑文化共工和庙底沟屈家岭文化颛顼争夺天下共主时自己搞出来的九州,其实就是洛阳盆地一点点而已,春秋洛阳还有九州戎,所以《淮南子》说“九州之大,纯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亦方千里。。。八寅之外,而有八,亦方千里。。。八之外,乃有八极”,实际上天下有25大州,也就是洛阳、八寅、八、八极,夏商周都只能占据其中的九个州而已,夏朝没了北三州、商朝把里从250米扩大到了400米,周朝扩大到500米,所以才有了现在的九州概念,其实不止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