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讲法时说过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神秀的偈意思是说:身体就是菩提树了,内心就象明镜一样清澈,要经常打扫,使自已的内心保持明净,不要沾到尘埃。这首偈语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六祖还是觉得不够彻底,于是针对这道偈再吟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哪里有尘埃?
六祖吟出这首偈语后,五祖就知道六祖已经得道证果了,于是将禅宗衣钵传给了他,成了禅宗六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23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时时不断地观照自己,
不让尘垢障蔽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心境也并不是清静心。
本来应无所住,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第2个回答  2014-03-23
这是禅宗六祖惠能所说的偈语。
它的意思是:
人类在出生时,都是孑然一身,两手空空无一物;当到生命终了,回到另一世界时,也是孑然一身,带不走任何东西。
人在婴儿时期,思想最单纯,随著时间成长,受到後天环境熏染,以及各种社会教育的影响,头脑内逐渐塞入似是而非的污染物,使得人的思想,受到一些误导念,渐渐不单纯。
当去除一堆贪欲,以及自寻烦恼的垃圾思维,加上多多自我充实,自然心清自在。
人的恼烦,本来就不在人类原本的的心裏面,都是人类为了追求物资的享乐,与及精神上的享受,而把它塞进来的。
这正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讲的本意。
以上解说,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14-03-23
据说,慧能在和母亲迁居时在一旅店听到隔壁有人讲《金刚经》,不识字的他便悟道向佛,在安顿了母亲之后,四处拜师求佛,后被五祖宏忍大师赏识,留在寺中修行,后五祖欲传衣钵,让寺中所有人出一偈语,其大弟子神秀自以为非他莫数,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了,较为称赞,但并不满意,认为不能达到禅宗之境界。而慧能作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心里赞许,后暗传衣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第4个回答  2014-03-23
网上很多给你找了个靠谱点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