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生忠将军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1910—1994)陕西省吴堡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红军五支队政治委员,红五团政治委员;红二十五纵队政治委员,陕北省委委员、白区工作部副部长,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陕北红军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佳吴米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山陕特委军事部参谋长,洛川地委宣传部长,晋绥军区四分区副政治委员、九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藏运输总队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西藏工委工交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慕生忠与西藏驼路 王宗仁 他是一位开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4年前,他在一杯浓烈的酣酒之后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只是把他最早在世界屋脊上点燃的篝火永远地留在了西藏的上空。如今记得他名字的人很少,但是知道他故事的人却很多。他叫慕生忠,人称他“青藏公路之父”。那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莽原上,跨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的4000里青藏公路,就是在他率领的筑路大军的脚下诞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在青藏的山水间,死后也让儿女把骨灰撒在昆仑山上。他曾三次步行进藏,运粮、探路、修路…… 共和国诞生的第三年,那个北风紧吹、天空布满灰沉沉乌云的隆冬,慕生忠用一身单薄的军装裹着显得有些精瘦的身体,从青海湖边那个只有几户土著人家的小镇香日德,踏上了给拉萨运粮的漫长征途。那个时刻他的心头肯定怀着壮志凌云,同时也做好了另一种思想准备,自己的生命也许会结束在这次长途跋涉的西征中。如果不是这样,他为什么在北京领受了任务返回兰州之前,特地进了一回大北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这个举动看似临时动意实则是军人的职业意识。他加洗了一摞照片,颤颤地拿在手里,分送给几位要好的战友,亲人免送。每个得到照片的人,听到的都是他同一句话:“我如果死在了那个地方,这就是永久的留念!”接到照片的人全都不说话,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祈祷。 不能说这是忧伤,更多的是悲壮。他是个军人,马上要去一个很陌生且险情四伏的地方开辟新的战场,他当然渴望唤醒黎明,可是当黑暗压来时他绝不低头。 慕生忠执行的任务史无前例,是应该记载在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里程:给西藏运粮。刚刚成立的西藏运输队,他担任政治委员。 拉萨断粮了!西藏向北京告急! 当时,和平解放西藏的部队三万人有余。不说别的,光每天吃粮就需要4.5万斤左右。西藏本土就是挤破地皮也长不出这么多粮食。还有中央驻拉萨党政机关的吃粮,全靠从内地运来。中国不产汽车,西藏也不通汽车。空中更是禁区。名符其实的一座孤岛!只能靠骆驼、牦牛,还有骡马运输。 脚跟还没有完全在西藏站稳的军队和地方机关人员,勒紧裤腰带咽饭。每人每天只供4两粮。做梦都揣摸着要赶走汉人的西藏上层一些反动分子,此刻得意的连鼻子都翘起来了。他们扬起了不可抑制的气焰,你买我的粮?可以。一斤面一斤银子,一斤咸盐八个银元,八斤牛粪(西藏的主要燃料)一个银元。爱买不买,要活命你还得求着我买! 中央驻西藏代表张经武在几次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现在吃的一斤面是一斤银子的价,烧一壶开水就得花四个袁大头!要命呀,我们是吃银咽金打发日子的! 就在他讲这番话时,八廓街上的那些头人的管家,肆无忌惮地大声吆喝着破嗓子:“一个银元买八斤牛粪!”他们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干牛粪。 慕生忠带领运粮的驼队踏上了进藏之路。 据说,当时全国大约有20余万峰骆驼,慕生忠一口气就从陕、甘、宁、青及内蒙古征购了二万六千多峰。还有部分马、骡子、牦牛。那是从内地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给西藏运粮。长途跋涉百余天,粮食倒是运到了拉萨,粮食耗去近一半,骆驼死了三分之二。赶骆驼的人也有30多人献身。这是后话。 走出香日德不久就遇上了挠心事。从香日德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原先有一条驼道,那是早些年闯昆仑山的骆驼客留下来的。如果把这条驼道也可以叫路的话,那么这路太没规则了,隐隐约约,时断时续,如同蚯蚓爬过后又被风吹雪掩了几次。运粮队沿着它前行,常常走着走着驼路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眼前出现的尽是沟坎、山包,还有砺石、荆丛。慕生忠对驼工们说,驼道没有了,咱们就找骆驼粪,那些风干了的骆驼粪就是路标。跟着它走没错。当然,如果遇到了骆驼的尸体,那也是路标。后来有人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进藏不用愁,骆驼骨头当路标。”“远看老鸹,近找骆驼。” 茫茫戈壁,空旷辽远。救命的驼道永远消失后,运粮队只好估摸着大致的方向前行了,难以计数的冤枉路,以致迷失在戈壁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总以为往前走,绕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圈,扫兴地又回到了原地。 骆驼粪、骆驼蹄印,还有骆驼的尸骨把运粮队领到了格尔木。那时的格尔木是什么样儿?满目苍凉,不见人烟,也不见一棵树。只见一条结着冰的小河,冰上覆盖着沙土。运粮队的食品快断线了。入夜,慕生忠睡不着,思考着今后的路程该如何跋涉下去?他摇醒了熟睡的机要员,立即给北京发电报,要求上级设法给他们供粮。 冷月高悬,寒星点点。当昆仑山的宁静进入一天24小时最深远的时刻,有一只骆驼走完了它一生的历程,永远地倒在了格尔木寒冷的荒原上。这是运粮队出发后死亡的第一峰骆驼。它死时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那失去水分的躯体使它蜷缩得瘦小瘦小。正在巡夜的慕生忠跪下身子,轻轻地将它那只半睁的眼睛合上。 黎明,高原还沉浸在梦境之中,驼铃就敲醒了昆仑山。运粮队又踏上了征途。就在他们驻扎过帐篷的地方,留下了一堆土丘,新土。那里安葬着那峰死去的骆驼,它的尸体完完整整地掩埋在里面。慕生忠说,无言的战友死了,我们要给它找个安身处。下葬前,他发现骆驼的前腿上有块伤口,结着血痂。他对卫生员说,给它包扎好,不能让它带着伤走远路。卫生员用纱布包着战友的伤口,一层又一层…… 寒风漫征途。沿路响着卷在风雪中的驼铃声。薄金属的铃,声音明媚。叮当,叮当……像千年的陈酿,却不知为谁而酿。醉着路旁每一片荒滩和冰川,醉着天空中的每一片云彩和飞鸟。铃声响过,没留下一丝痕迹,只有出远门人对故乡远远的思念。 展现在他们前面的地域全被冰雪结结实实地覆盖着,这是亘古至今的生物禁区,基本上看不到人家。偶尔看到一个牧人,远远地站着,用疑惑生硬的目光瞅着驼队,一个个蓬头垢面,多日不洗脸了吧。冰雪世界的出现,使骆驼遭到了极大的灾难。带的粮草快吃完了,但沿途很少有草。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滩,覆盖着一层冰雪或砂石且不说,那些草枯黄败落紧扒着地面,骆驼很难吃到嘴里。因为骆驼的腿长,习惯在沙漠中吃高草。青藏高原上的草,又矮又稀,骆驼啃不上,弯下脖子死啃也啃不上。总得吃草呀,要不怎么活命!有的骆驼只得半卧半跪地啃草吃,真难为它们了。草料奇缺,不少骆驼很快就掉了膘,瘦成骨头架子,倒了下去。倒下去的骆驼已经筋疲力尽,拼着死劲挣扎也撑不起来了,任驼工们使出多大劲死拉硬拽,都起不来。驼工们实在不忍心让它们永久倒下,便纷纷凑过去七手八脚地帮着或拉或掀骆驼,不行,还是起不来。无奈,他们只有狠心使出最后一招,将这些骆驼身上的粮食还有其他行程都卸下来,分担给别的骆驼,准备扔下它们,赶路。尽管人和骆驼的粮草都十分短缺,在这离别之际,驼工们还要匀出一把粮留给这些奄奄一息的骆驼。他们伸出颤颤的手,拍拍骆驼,把粮送到它们嘴边,却不说话。也许骆驼再也无力吃东西了,但驼工宁肯自己挨饿还是要留给它们一点吃的。人和骆驼一路同甘共苦走来,分手像割心头肉一样难舍! 驼工依依不舍地扔下那些无法同行的骆驼,继续赶路,一步三回头,泪水洗面。可怜的骆驼们显然已经感觉出主人要遗弃它了,便使出最后的力气叫着,仰头朝天嘶叫,凄惨惨地泪叫,一声比一声凄凉。有的竟然扑腾着站了起来,却立即又倒下,惨叫不息。主人不忍心了,又返回去抱着骆驼痛哭起来,再次掏出兜里自己分得的省吃下来的那点干粮喂骆驼。这回骆驼张嘴吞去了干粮,但却无力嚼咽了,只是流出了长长的干涩的眼泪…… 骆驼痛苦地挣扎声,在驼工缓缓前行的脚步声中扭动。 被遗弃的骆驼,过了几天有的竟然奇迹般缓过了劲,自己站起来了。也许是主人留下的那点干粮救了它们的命,也许是苍天有眼使它们死里逢生,总之它们活过来了。驼队远去了,它们只能孤立无助地在草滩上寻草吃。其实那是在寻找它的主人呢!这时如果被后面运粮队的人碰巧遇上,就会把它们牵上,让其归队。它们重见主人的那种场面才让人感动得痛哭流涕。它们像跑丢了的孩子找到了娘,依偎着主人凄惨地叫着,声音沙哑地叫着,还不时地用头抵主人伸过来的手,是亲昵与主人重逢还是抗议主人对它的遗弃?主人也抑制不住地流着泪,用嘴亲亲它的耳,用头顶顶它的眼。此情此景,让所有看着的人都心酸得把视线移开,望着别的地方沉默起来。 当然,像这样第二次归队的骆驼毕竟是个别的了。也怪,这些从死亡线上再生的骆驼,后来再没有倒下去的,一直走到了拉萨。动物也像人,有了一次死里逃生的痛苦磨炼,它们就变得坚强了。 运粮队开始死人了,饿死的病死的几乎每天都有。慕生忠跪在死去的同志身边,用拳头砸着自己的脑袋,反复说着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离开大家呢?我怎么就这样没有本事,不能使你走到拉萨?”他擦干眼泪,说:“我们不能把同志扔下不管,这里荒天野地的,什么样想象不到的事都可能发生,我们要让死去的同志跟上队伍一起走。” 收尸队就这样成立了。队里抽出10峰骆驼专门驮运同志的尸体。运尸体整天跟死人打交道,需要胆量,但最最重要的是感情。白天把尸体捆绑在骆驼身上照看好不丢不损就是了。晚上到了宿营地,人休息,骆驼也要休息,就得把尸体搬下来,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怕野虫什么的伤害同志的尸体,还得有人站岗。慕生忠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午夜时分他要起来看看同志的尸体,一旦发现站岗人有疏漏或出现其他问题,他会立即安排妥帖。二是清晨往骆驼上搬运尸体时他要亲自点数。他说:同志死了,我们要保证他们不掉队。这就要靠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费心地照管好他们。 后来,运粮队完成任务返回到格尔木,献出宝贵生命的30位同志的遗体无一腐烂。慕生忠带着大家把他们掩埋在格尔木以北的荒郊,这就是今天昆仑烈士陵园的起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1910年 慕生忠生于陕北吴堡县。1930年,慕生忠参加陕北红军,先后担任陕北红军5支队政委、红5团政委、红25纵队政委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第九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建国后,慕生忠担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委,西藏运输总队政委,西藏工委工交部长,兼青藏铁路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1955年任兰州军区后勤部政委,被授予少将军衔。1959年,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黑干将”,受到批判,后转业地方工作,曾任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1979年得到平反。慕生忠任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逝世,享年84岁。 慕生忠 - 生平 1910年 慕生忠将军1910年生于陕北吴堡县赫家山村. 1930年 参加陕北红军. 1933年 入党. 1934年 任陕北红军红四团政委. 1951年 8月,慕生忠将军出任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进藏支队政委,他率领全队1663人,赶着两万多头背驮物资的牲畜,队伍绵延300多里,经过4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拉萨。 1953年 初西北局组织西藏总运输队,取道青海,翻越唐古拉山,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慕生忠率粮草队从格尔木出发,先后两次进藏,期间,有25000峰骆驼、30多人倒在运粮途中。 1954年 青藏公路通车,从此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 1955年 慕生忠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2年 年过古稀的慕生忠一复出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格尔木,他要去看看让他魂牵梦萦的青藏公路。站在昆仑山口,白发苍苍的将军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让青藏公路上隆隆的车声伴随着我长眠。” 1994年 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逝世,青藏公路带给他的是成功与艰辛,而他带给青藏人民的则是不朽的财富。 [1] 慕生忠 - 青藏公路之父 有人说,“没有青藏公路就不会有青藏铁路,而青藏公路是慕生忠将军和他的战友们用双脚踏出来的。”他也因此而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 新中国成立之后,慕生忠曾3次骑马进藏。第一次是1951年,以范明为司令员、慕生忠为政委的“十八军独立支队”奉命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进藏后“十八军独立支队”和十八军共同组成中央西藏工作委员会,慕生忠担任工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第二次是1953年春天,他再次奉命组织进藏运输总队,率领驼工2500余人及17000多峰骆驼,执行紧急运粮任务。两次入藏之艰难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萌生了“要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修筑一条现代公路”的设想。1953年夏天,慕生忠到北京开会,适逢彭德怀刚从朝鲜战场归来。他趁机把修筑青藏公路的设想给老首长作了汇报,得到了彭德怀的热情支持。 1954年5月11日,他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和战士向世界屋脊进发了。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全线打通了格尔木市至拉萨1200公里的路,这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同时,他们还打通了敦(煌)格(尔木)公路。这两条公路被藏族同胞称为:“地上的长虹,幸福的金桥。”
第2个回答  2014-04-27
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将军,正直,清廉啊一类的词都可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7
慕生忠将军是个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