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常用典故

诗词中常用典故,这也是学习作诗填词中比较难驾驭的。我想收集几十个最为常用的典故,集中起来认识学习一下。

折柳: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手。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我这的不全,我只是平常比较喜欢写一些诗词,用的时候没有问题。具体你可以看一看http://blog.163.com/fyw0fyw0/blog/static/1103285272009011101547279/
这上面总结得很全,我很佩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7
初中课本上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算吧 好像老师讲过。
看看纳兰容若的词吧 太多典故呢
第2个回答  2009-09-17
来讨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