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知音稀少,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出自宋代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节选原文: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知音稀少,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

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词中。

诗词赏析

这首《小重山》词,改用艺术手法表达岳飞抗金报国的壮志雄怀,他抗金的伟业,不但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迫害,而同时其他的将领如张俊 、杨沂中、刘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台,故岳飞有知音难遇之叹 。

《小重山》词抒写了这种感慨,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

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3
心里太难过,就用琴弹一首曲子,发泄心中的恨,但是懂音律的人太少,琴的玄弹断了,都没有人能听懂她的伤心事。
出自南宋诗人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赏析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志不已,是脍炙人口的爱国佳作。此词上半阕写出忧深思远之情,与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意境相似。下半阕“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极,但实际上正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用比兴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凄凉的情怀,甚为悲伤忧郁。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他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者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缪钺所撰《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与此意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6-23
就是说没人理解,无人听得懂心事。
古时候,有一对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弹琴,伯牙能听出弹琴的意境是高山还是流水,后来伯牙死了,钟子期就把琴弄断。因为再也没人听得懂了
第3个回答  2016-06-23
译文: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作者当时的心境:
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第4个回答  2016-06-23
知音难觅,遇一知己足矣。万望不要曲高和寡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