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对企业有什么重要性

如题所述

1、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一般掌握四种资源:人才、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

如今,21世纪竞争的焦点无疑转向科技与知识的竞争。而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归结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人才不仅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

3、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

人才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只有依靠人才智力因素的创新与变革,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有计划的人才资源开发,把人的智慧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才能达到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

4、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就许多公司而言,所处的工   作环境和产业性质。

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5、人才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劳动者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才提供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

6、企业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按需要培训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企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扩展资料

人才类型:

按照国际上的分法,普遍认为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类。

按照级别来分,可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等。

按照年龄段来分,可分为中老年人才、离退休人才、中青年人才等。

人才标准:

具备良好的人品

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

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2
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老板们无不把“如何用好人”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以期企业的“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但在事实上,虽然老板们都有各自的用人原则和方法,却并不能如想象中的得心应手,或怵之,或烦之,或急之,或怒之,不一而足.当然,造成这些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老板们的用人心态决定着他们的“用人故事”,本文试图将他们的“用人之道”略作说明,以与天下打工者共享之.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应该说,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思想是司空见惯的,也是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板试图摒弃这种思想.但是,不能回避的是,虽然老板们已经知道要想马儿跑,不仅得让马儿吃草,还得让它们吃好草,但在潜意识里面,老板们
的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还是存在的,它根植于老板们的灵魂深处,无法让老板们坦然面对高额的人才付出成本!
老板们的这种思想是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这在表面上看起来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成本领先”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实际上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成本领先策略是把人力成本纳入整个成本核算的框架之内,所谋求的是用最有效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则是在单方面谋求成本最小化,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想法和行动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然,也许,在短期内,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够如老板们想象中一样控制得比较好,但在实际上是以牺牲企业的经营稳定和长远利益作为代价的.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才,需要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但付出总得有回报,特别是优秀人才,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老板们对他们的关心,是企业的认同,是价值的体现.而“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则并没有把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来对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企业内人心涣散,经营混乱,企业将无法抗拒市场的风险.
当然,老板们之所以有这种思想,不仅在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还因为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人才过剩的市场——
有天下人为我所用,少你一个何妨!
如今的人才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老板们可以从容地“用最少的钱用到最好的员工”,也可以从容地面对员工的离职.毕竟,一个企业不是靠某一个人的作用就能或生或死的.所以,老板们完全可以“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你不想干自然有人想干,你离开这个企业之后也并不能就那么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老板们在这种大好的局面下,自然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打工者玩于股掌之间.
当然,老板们对于那些能力非凡、对企业十分重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视的,也能容忍此类人才在工作当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并能接受此类人才不断提出的或加薪或晋级的要求.但老板们的“胸襟”是有限度的,当你触及到他“临界点”,他也会“挥泪暂马稷”,立马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你永世不得超生.
老板们之所以宁愿损害企业的利益,也不愿意轻易接受打工者的“要挟”,一方面是害怕打工者居功自傲,有朝一日“功高盖主”,又或者打工者自立门户,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打工者已经“为我所用”,该“榨取”的已经“榨取”得差不多了,而且,打工者既然能“为我所用”,必然有他的缺点和不足,老板们永远期待着能够有更好的人才为其所用.
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
有一句俗话,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板们都十分信奉这个真理并身体力行之.还有一句俗话,叫做“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老板们也总在渴望着“最好的人才”能够为己所用而又总感叹“最好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
老板们用人时,之所以会“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当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在“远观”的时候,总能发现人才身上的诸多闪光点,并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以为一旦用之,必能使企业在转瞬间“脱胎换骨,得道升天”,而真正地把人才放到企业当中后,才知道并不是企业的“救世主”,又或者根本就是一凡夫俗子,毫无价值可言,所以“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其二,看着的是“金条”,拿着的时候也的确是“金条”,但却不知道怎样用好这根“金条”,于是把“金条”当成了“稻草”用,结果是理所当然地认作一根“稻草”.
应该说,在未能为己所用之前,不管是“金条”还是“稻草”,其实都是“金条”,因为他对于企业而言没有风险.而不管是“金条”还是“稻草”,老板们一旦要用之,必然要细心考察之,小心防范之,以求在安全的范围内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所以,老板们用人必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用人怎能不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精华,也自是许多老板们拿来运用的准则.但在实际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老板们拿来骗骗打工者的“幌子”,以获取打工者对老板们的感恩戴德和无比忠诚,其实,老板们都知道:用人又怎能不疑呢?!
其一,打工者会出卖企业的商业机密吗?人非圣贤,孰能无求,在时下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对手总会想方设法地套取本企业的商业机密,以打击本企业.打工者总得面对那花花绿绿的诱惑,他们能抵挡得住吗?所以,必疑之.
其二,打工者会死心塌地为企业效力吗?有的人会一辈子为别人打工,而有的人为别人打工只是准备将来自己当老板,如果让第二种人轻易地知悉企业的全部运作程序和核心技术,那他会为本企业打工一辈子吗?所以,必疑之.
其三,打工者会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呢?人总有七情六欲,总有懒惰的时候,总有杂七杂八的事情,那么打工者会不会在上班时间偷懒呢?会不会趁上班时间干自己的私事呢?会不会利用企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呢?所以,必疑之.
其四,打工者适合企业给他的职位吗?他的能力够吗?他能够听从领导的安排吗?他又能够领导他的部门兢兢业业的工作吗?所以,必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