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二战史的论文

这学期的二战史课老师布置了期末作业,要写一篇关于二战史的作文,可以写一些关于二战的战争,也可以写一些二战电影的观后感,字数大概在1500字左右,希望哪个大侠可以帮帮忙,5天侯就得交了~
内容要积极的~

细数二战中德军的九大失误

二战时期的德国,很让人景仰,与全世界作战,打成这样,真的很让我佩服。德国军人的素质、德国战车的性能威力、德军的霸道气势、甚至德军的服装都让我喜欢。而且诸如古德里安、隆美尔等战术天才的战场指挥也让人神往。但是,德军常常会在最关键的战略决策中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些错我却成为后来埋葬他们的关键因素。如果避免这些错误,德国人是否有希望重新修改战争的进程呢

错误一:战略进攻的方向性错误

当时在占领了波兰后,已经将凡尔塞条约中法国侵占的德国领土抢回,德国不应该全面对英国法国发动进攻,当时应该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不打他们,先进攻苏联,这样英法很有可能在背后支持德国,美国也会暗中的支持德国,当时西方最大的敌人是社会主义的苏联,谁要带头进攻那里,那他们会非常支持的。

这样苏联也不会得到英国和美国的物资支援,很有可能就扛不住了,那样再调过头来对付英法,相信经过了苏联一战的德军,消灭英国法国会更迅速些,而如果好好利用法国的海军,再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进攻英伦三岛,英国将被迫屈服。英国屈服后,美国没有了落脚的地方,也只能跟德国搞好双边关系了。

这种假设,德国没有采用,先进攻了法国,也没有办法,德国最恨的是法国,这个咱们东方人确实很难理解,德国一战输的很不甘心,而且法国又利用条约占了德国很富裕的不少地方,德国先打法国也很正常,总得先平民愤是吧。打法国很痛快,很快解决战斗,不过德国接着犯错误了

错误二:没有将英国远征军消灭

各位都知道顿克尔刻大撤退,那可以说是英国胜利的开始。如果不是希特勒心疼自己的装甲部队,下令德军停止前进耽误了几天,那么就没有了这次成功的大逃亡,那英国30万远征军将被消灭掉,想想英国一共才多少人,如果没有了这几十万精锐的士兵,那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些士兵都是将来几百万士兵的种子啊,没有他们,英国军队的精锐程度,都要大打折扣,反击的力度将会弱很多,诺漫底登陆估计都要晚几年,晚几年意味着德国将开发出很多恐怖的武器,对占领区资源的消化也将更彻底些,几百万兵员的动员也将不成问题。

错误三:对英国轰炸的目标选择错误

因为英国隔着海,不好打,那么就轰炸,把他们的补给切断,饿的他们只能屈服和谈,这样也不是很错误,一开始轰炸英国的空军和空军雷达,选择很正确,英国已经快不行了,抵抗的能力已经快没了,偏偏为了报复英国轰炸了一下柏林,改为专炸平民目标了,这下英国就缓过来了,又有了精神头了,造成轰炸的效果越来越差,最终也没达到目的。

错误四:北非战场

在非洲战场,隆美尔表现不错,打的英国简直是屁滚尿流了,英国的司令就换了一个又一个。但那个战场,最关键的是补给,没有补给就没有了一切。北非战场,与欧洲隔着一个地中海,一切物资都要从这个海上通道运过去,地中海上有个马耳他岛,这个岛位于地中海最中间,一开始德国对这个英国占领的岛狂轰烂炸的,岛都快平了,这时候物资运送的很舒服,德国的非洲军团日子过的也不错,打了不少的胜仗,但本来计划夺取这个岛的计划,竟然取消了,造成后期轰炸频率降低后,英国重新能控制地中海的运输,这样补给根本到不了非洲,全被炸沉了,精锐的德军啊,再没有那么风光的日子了。

我相信如果这个岛早期占领了的话,那么非洲德军的补给,不至于那么紧张,那么他们的作战目标也将实现--占领埃及,那样红海将被德国控制,英国的远东物资,将不得不绕道非洲南部,而且将很容易被德国潜艇猎杀,这样英国的日子将非常难过。而且控制这里后,德国的势力可以向远东发展,那将可以从南边进攻苏联,苏联的日子将会更不好过。
错误五:进攻苏联的补给

其实进攻苏联的时机,我觉得还算不错,当时苏军刚刚大清洗,谈不上厉害,并且取消了坦克军坦克师,将这些装备分散到了各个步兵军种,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就是没有考虑到,苏联很冷,打到莫斯科很有可能就是冬天了,怎么就没准备些冬天的衣服呢,造成那些久经沙场的德军冻死冻伤那么多,造成进攻莫斯科的失败。

错误六:进攻莫斯科的兵力布置

进攻莫斯科失败,还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形式估计的很好,感觉拿下莫斯科已经不成问题了,所以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派向了南方,这样就削弱的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实力,造成失败。

错误七:苏联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兵力布置

苏联西南部,有个基辅大粮仓,还有个斯大林格勒,如果德军能拿下其中任何一个,将取得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希特勒对形式又估计的不足,分兵两处,结果没能拿下这个钉子城市,造成几十万精锐的部队集体投降,二战转折点就这么出现了

错误八:库尔斯克会战

我们从前学过,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苏联取得全面胜利。其实事实不至于是这样的,这次会战,苏军本应该是失败者,当时德军的坦克不比苏军少多少,质量又远远的强过苏军,哪能那么容易失败,主要还是美国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了, 希特勒想救援他的小盟友,在战役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刻,抽调了几个步兵师和几个党卫军坦克师,造成德军没有力量再发动进攻,只能等着挨打,造成继斯大林格勒后又一重大失败。

错误九:对苏联的政治措施

苏联经过大清洗,可以说,被清洗杀掉的军官百姓,都是冤枉的,斯大林的高压政策,也造成国内有些怨声载道,当时百姓已经不喜欢斯大林领导的这个苏联了,而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百姓甚至对他们夹道欢迎,愿意德国来解放他们。但希特勒的恐怖政策让苏联百姓失望了,德军竟然如此残暴,根本不把斯拉夫民族的他们当人看,这样只能跟着斯大林保卫祖国了。我觉得如果当时德军能够对这些苏联人仁慈些,让他们好过些,苏联投敌的人不会少的,就是这样,苏联还出了许多投敌人员,出了“俄罗斯解放军”这个德军番号,跟着德国打苏联。如果这样,感觉苏联也不会那么坚强了,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以上这些错误,已经成了历史的必然,现在我也属于马后炮了,不过当时德军的人才真的很多,上边的很多错误,如果希特勒听了他的将军们的建议,是不会犯的。

历史也无法去假设,我只是谈谈看法,如果没有这些错误,还会犯其他错误,我只是惋惜德军的精锐,并没有为残暴的希特勒报不平

希望世界和平的发展,没有战争,战争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牺牲的也绝大部分是平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历史论文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云在地球上空散去已整整50年了。这场战争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场空前浩劫,同时它 的胜利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仍对 今天的世界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引导当代的青 少年学生深入学习这段历史,将关系到他们认识了解今天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索21世纪人类发展 的大趋势,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重大的问题。我以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 这段历史的教学中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
如何才能做到在二战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呢?
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讲述大战的基本史实及过程
这是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它包括两方面含义:
第一,要如实地讲清楚大战的基本过程,注意史实及引用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之一。在讲述大战进程时,必然要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史 实,如大战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主要外交行动及相关历史人物等等。而关于这些事件、战役、行动和人 物的各种史料、数据记载有许多,由于其来源、记录的角度、观点不同,往往同一内容却说法各异,甚至相互 抵触;同时,由于史学的发展,许多陈旧错误的东西不断被新的成果所取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有关史 料时,一定要慎重地加以考订和鉴别。又如,在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关于在这次大屠杀中殉难的……
第2个回答  2013-10-27
这个得看你要讨论的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贯穿着二战整体的,其实就在西特勒一个人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写的很详细了,包括他预言过德国如何发展,如何机械化建军,如何大规模渲染种族优势理论。读读那本书,会对你写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不要抄袭楼上的范文,尤其是写论文,看论文的,一定是熟读二战历史的导师或者研究家,评书的历史显示是唯一的,但抄袭来的文字永远蒙混不过每个人的眼睛。

给你条建议,只是论文的话,还是不要以西特勒为主题写,多写写莫所里尼的成功,以及同第三帝国的协作,会显得题材新颖些。至少十个人里九个都些纳粹,就没啥意思了。。。你说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7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自由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