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不是一部讽刺小说。

如题所述

西游记是不是讽刺小说,这是见仁见智,个人倾向于是一部讽刺现实小说。
认为是讽刺小说原因在于:当悟空“叛逆造反”勇于打破封建不平等的条条框框时,本领强大天庭无人能敌,最后是佛祖出面解决的。但当悟空归顺被唐僧观音等招安后,西游之路的小妖小怪,悟空几乎大多打不过(解决不了),可笑的是这大多数妖怪的主子,全是天庭有头脸的神。
这些大量章节决定了小说的讽刺性。而且吴承恩才华横溢却一生郁郁不得志,从内心来说是对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非常不满意的,注定了他讽刺现实在所难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7
  
   纵观整部作品,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似乎都有行贿受贿的身影。
  
   派玄奘出使西域求得真经的最初动因是唐太宗的地狱一日游。俗话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偏偏唐太宗在导游催珏的带领下成了阎王们的座上客。除了“君权神授”的传统思想下天子和阎王是同一行政级别可以解释外,恐怕位高权重九五之尊的皇帝身份也是唐太宗逍遥法外的原因。
  
   唐太宗险些被法网捉住扔进轮回,但是魏征托一个熟人出面就很顺利地把事给办了。当然,送礼请客是少不了的。除了派人给阎王送两个冬瓜之外,唐太宗还很知恩图报地建了一个寺庙用来偿还在阴间贿赂出去的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相国寺的由来。如果没有这惊喜的地狱一日游唐太宗可能也不会突发善心想到要普度众生超度亡灵。可见百姓的福祉是多么可怜地依附在这游丝一般的荒诞低概率事件上。
  
   另一个关键点肯定就是师徒四人取得真经的时候了。明明历经了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取回来的确是无字真经,师徒四人绝对不可能像许多文学作品里描述的情节一样突然从白纸上悟到“大道至简”的玄理,于是自然回去讨说法。原来是四人的人情做得不够。如来佛祖都说了:“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佛祖授意,迦叶啊傩当然是欺负得理直气壮。
  
   于是,唐僧叹出了整部作品最核心的一句话“徒弟啊!这极乐世界,也有凶魔欺害哩!”
  
   的确,风餐露宿穷寒路遥的取经人已是身无长物,佛祖仍然要榨干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油,硬是把唐僧最珍贵的精神寄托——紫金钵盂强抢了去。这样的残酷盘剥不正是那些“齐家治国平天下”虚伪高官所为吗?
  
   而作者也在此揭示出来了: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善良和美好只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的伪装——顶多是副产品。
  
   作品的前后两个高潮带着辛辣的讽刺洪波涌起,中间也并非波澜不兴。
  
   《西游记》里,人物被归类为三个族群:人 、妖、仙。三者似乎存在着一种相生相克的矛盾关系。悟空大闹天宫,众神莫可奈何,只等如来出面;悟空降妖除魔,却总要召唤各路神仙。难不成妖怪强过了神仙?其实仔细看一下就知道,悟空不是没有能力铲奸除恶,而是每次正义的金箍棒就要劈头砸下时总有一个神仙驾祥云而来,疾呼“大圣且慢——孽畜,还不快现出原形!”于是罪孽深重的妖怪得到的惩罚就是换一个比较雷人的造型继续当仙兽。
  
   而那些崛起于草莽之中的民营企业家总是逃脱不了被一棍打死的悲惨命运。
  
   神仙总是会解释说:“如来借我××兽在此设障,为圆你九九八十一难。”可是按照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比率换算下来,这么长时间被因公出差的仙兽们祸害的无辜生灵又有多少?这样的逻辑硬伤又是吴承恩一个高妙讽刺的神来之笔。
  
   吴承恩自幼才气逼人,却三举不中,同去的无才人却中了举人。这样的打击想必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是仅仅是命数的问题吗?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吴承恩不愿意与学术界的腐败同流合污。
  
   于是,师徒四人的取经路就可以代表吴承恩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虽然有懦弱懒惰暴躁的缺点,却一直在努力跋涉。路上的艰难险阻妖魔当道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世态奸恶人心不古。
  
  苍凉的心境下,伟大的讽刺小说《西游记》诞生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17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