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南雄的客家人朋友回答,我就问下你们会听粤语吗?

如题所述

这几年网上经常会遇见来自广府(珠玑古巷)后裔的年青一代质疑南雄珠玑古巷之于其上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的真实性,这部分人一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南雄人听不听得懂粤语?",在这里我可以很客观很肯定地告诉你南雄是纯客家话地区,土生土长的南雄人肯定听不懂粤语,也不说粤语(改开后去珠三角打工的南雄人会说粤语但肯定属于后学的)。
南雄客家人的先祖和广府(珠玑古巷)先祖一样,他们穿越梅关南迁时都肯定不会说粤语,他们说的是中原古音,南雄客家话因为地处偏僻,发音至今依旧非常接近中原古音。而南迁岭南腹地的中原人因为靠近南越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番禺(广州)更近,为了谋生势必入乡随俗改变中原古音而仿说南越语,也就是今天的粤语,而粤语是源自上古时期百越南蛮地区(今广西广东区域)的少数民族语言。客家话和粤语都属于地方重要方言,不分孰优孰劣。
至此珠三角有脑洞的小屁孩们应该醒悟:粤语也不是你来自中原的高祖的母语,中原古音才是,而南雄客家话是最接近中原古音。
南雄梅关古道“五岭之首,江广之冲、枕楚跨粤,南北咽喉”的地位是历史赋予的,这也决定了梅关古道会成为广府(珠玑古巷)先祖南迁时选择的重要通道之一。梅关古道一过即是珠玑古巷区域,从上一站江西南安到此刚好是一天的脚程,至此天黑,珠玑古巷区域则是最好不过的栖息处。

史称珠玑古巷区域为广府(珠玑古巷)人的“七百年前桑梓乡”只是一个广义的历史概念,不一定就要理解为广府(珠玑古巷)先祖就一定出于此。诸多广府人的族谱上留下的与“珠玑巷”相关的印记不会是空穴来风,还可能隐藏了其它历史秘密(最有可能是南宋末某一军团残部为了躲避元兵杀戮而统一伪造迁徙前的籍贯分散潜伏到珠三角腹地,这也可以解释姓氏繁多的原因),这些只能依靠历史学家去慢慢斟酌厘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4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六次南迁岭峤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特别鼓励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追问

谁要你复制粘贴啊,复制粘贴你也得看清我问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