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如题所述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是学习的主阵地,但仅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一定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在每个年级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环境,营造阅读的氛围
  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时刻提醒自己热爱读书。
  1. 学校操场上布置“快乐学古诗”文化墙,楼内墙壁上布置读书内容墙报,楼梯处也多是优美的诗句,大屏幕每日播放读书名言警句。
  2. 每日课间操前广播播放《警世贤文歌》《新学堂歌》等传统文化经典童谣,让经典名句耳熟能详。
  3. 红领巾广播向同学们推荐好书,诵读学生优秀读书征文。
  4. 建设以“快乐读书”为主题的教室环境,各班设立图书柜,每个图书角的图书不少于150本,图书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带、班级添置、学校补充,安排专人管理,进行自主性阅读。
  5. 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和管理,定期充实学生成长需要的图书,认真做好定期出借图书工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图书。
  6.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一是每学期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
  二、合理推荐,帮助选择有益的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朗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自己喜欢的读物。
  1. 分学段推荐书籍。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一般以注音童书和绘本为主。如《安徒生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识字量,孩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时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儿童文学,如《时代广场的蟋蟀》《窗边的小豆豆》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以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发生兴趣,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科学家故事100个》等。
  2. 选择与语文教材相配合的读物。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等。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接着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及有关奇闻逸事,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知识的文章,可以增加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
  3. 选择符合学生认同感的读物。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这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现在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期刊由于图文并茂、激活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也很受学生欢迎,如《智慧少年》《课堂内外》《少年大世界》等,这样的读物会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中国神话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三、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热爱阅读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激起他的兴趣。”很多时候,学生不爱读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学生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 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热爱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会教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他的言谈举止会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会把每位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 巧讲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他可能会觉得看文字吃力,但却热衷于听故事。在家里,家长可在睡前为孩子讲故事,关键时刻戛然而止,引发孩子到书中探寻故事情节的欲望。在学校,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
  3. 畅谈感受,共同交流。每个爱读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看过的书,在相互的交流中,共同积累丰富的读书经验。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讲述读书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四、开展活动,保证阅读进行得扎实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一条绿色通道。如开学初举办“读书月”活动,让学生把假期中自己读过的书拿到班级里分享;每月全班同读一本书,并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共同学习、展示分享的交流平台;学校每年举办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小小藏书家”活动,“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推荐,“我与书的故事”征集、“读后感”征文比赛、读书专题手抄报展、争当阅读之星等都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大舞台。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精读、浏览、默读及读书笔记等,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真正喜爱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时,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未来的主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