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与佛学上讲,什么是天道?天道与人道是什么关系?

附上百度解释:
中国哲学范畴。字面的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由于人们对天的解释不同,所以对天道的理解也不相同。天道常与人道对称,人道一般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历代的解释或有出入,但大体不出以上几种基本观点。

《易经》的前两卦就是乾坤,乾是天道,坤是地道。天道怎么样呢?可以用“天行健”来表达;地道怎么样呢?可以用“地势坤”来表达。人道怎么样呢?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达。天道和地道是怎么来的呢?《周易·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也就是说,它是来自对天地、万物、人身的观察总结。人道是怎么效法天地之道的呢?人道是用“君子之道”来代表的,“天行健”和“地势坤”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效法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易经》和《道德经》都是讲究效法天地之道的,但是两者却有所不同。《易经》是把天地之道看得几乎同等重要,任何人都需要同时效法这两者。为什么说“几乎”,而不能说“完全”同等重要呢?因为毕竟乾卦在第一、坤卦在第二,这也就表明,任何人首先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后还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而不是把“厚德载物”的精神放在“自强不息”的前面。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必须要首先坚持道义吧?如果不能坚持道义,也就不能算是君子了。《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有一个秩序的,强调的是,任何人首先都应该先效法地道,然后才是效法天道,天道要效法自然而然之道所以,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对阴柔的重视。
「天道」是万物造化生成,灵性自上天降生到大地来的路径。凡是天地间的事物,没有一件不在天道的运行中生成、往来。天下的事事物物都不能离开道的怀抱而独立生存,这就是《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人也是如此!人自从有生之始,与生所俱有的良知良能,即是道所赋予,这就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天命之性所俱有的良知良能、五常之德,即是人所应遵行的轨道。

 天道既然是灵性自天降生大地的路径,也必然是灵性返回故园的途径。因此所谓「天道」,就是 上天显化垂象,特命明师降世,点窍传真、指引灵性返回故乡的光明觉路。
庄子尝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得出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结论。

  不过,我们也不能把《易经》和《道德经》的不同夸大,否则华夏文化就被分裂了。它们两者对道的表述不同,但是,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孔子不是只讲阳刚而不讲阴柔,老子也不是只讲阴柔而不讲阳刚。《易经》中主张的是“天尊地卑”,请注意的是,卑是在下的,也就是基础,好比是根本;尊是在上的,也就是生发,好比是枝杈。《道德经》中说“知雄守雌”、“知荣守辱”,其实,也是告诉我们,阴性的是基础、根本,阳性的是生发、枝杈。如果连基础和根本都没有,就谈不到生发与枝杈了。所以,《易经》重视谦卦,《道德经》重视“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我们不要把老子和孔子对立起来看待,不要夸大他们的不同,否则,我们就无法感悟大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1
我的理解应该是道吧!道是看不见,但可以感受的到的,道情即人情!人情不修,天道远亦。佛,讲求四大皆空,既然是为人,如果无情,那又何以立本!
大道无所不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真性情,才最重要!
浅谈一二,看各人理解吧!如有不同观点,那就心动不如行动!
试试吧,见笑本人其实一直想修道,探求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21
人道循天道,天道渡人道!
第3个回答  2013-12-21
天道是理论的
人道是现实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