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学没产生在中国

急等答案
不要说那些莫用的,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觉得中国早就有美学了。所以没法写,哪个整点应付的,要对得上题,要长久ok了

  ~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论形态的审美观念,只是没有“美学”这个专门学科而己。

  美学(Aesthetica)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提出的。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登开始的,但不能说在鲍姆嘉登之前没有美学。中西方审美意识理论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哲学,但没有哲学这个专门学科一样。

  所以,学科的历史和理论本身的历史是两回事,应加以区分。

  你们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要么是出于对美学实质的无知,要么是出于对学科系统性理论的侧重——想让你们围绕系统性美学理论的历史来写吧。

  那么,就说说美学这个学科,为什么不能产生在中国。(下面仅列出提纲,不多赘言,楼主可针对每一条去查资料进行补充。)

  1、 中国没有“美学”,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缺乏逻辑体系,而逻辑和体系是构成哲学的基本条件。古中国的主体思想是儒家,儒家重现世、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人伦,不重视形而上学的思辨,可以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十分缺乏理性思维。

  2、从审美意识本身来看:
  左右着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是道家和佛家禅宗。
  道家有着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禅宗也重心灵而不重言说,二者都主张超脱理性、鄙于穷究理论和言辩智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都不重视理论探索,传下来的文字更多是一些艺术实践心得,在这些实践心得中,通常缺乏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常以情绪代逻辑,将主观估计视为必然结论,更是常常随意夸大朴素辩证法,比如石涛的画语录中的“一画”理论便是如此。总之,缺乏冷静客观和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折方法,所以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

  3、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
  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最突出的无非就是这个词——“气韵”。对于一个好的作品,中国人不用“美不美”去评价,而是用“气韵如何”去评价。只要有气韵之作,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气韵生动之作,一气运化、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就构成我们常说的“意境”。境生于象外、得其环中,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也不屑用文字来剥析,在对意境的当下体悟中,消解了主客、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地合一。古人常说“得象而忘言”,所以审美大众也很少用文字去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经验。

  4、从审美的社会性角度来看:
  在中国,审美又常常是功利的。审美的作用主要是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文人的理想。修身是第一环,为更大的功利性实践作辅堑。古代文人不重视建构理论体系,不把系统地表达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是相当看重言行一致,尤重于“行”。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文”(文化艺术)只是“道”的从属,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因此文艺只被当作一种工具,而极少当作一个独立本体来研究。囿于这样的传统,独立的美学不能产生也不难理解了。

  基本就是以上四点。够实用吧?

  另外,我认为楼主在写此文的时候,还可以多多参考“中国为什么没有哲学”之类的文章,百度一下即可,很多的。因为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真、善、美……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哲学的国家也必然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明白了吧?

  OK,闪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3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美学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本人认为,美学没产生于中国是因为中国当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远离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美的哲学也有所远离。再加上封建王朝的思想等问题,所以没学没产生在中国。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968.htm

第2个回答  2019-12-11
只能说,作为学科的美学不是在中国首先出现,但作为学术思考和研究的美学,中国与西方是几乎同时出现的。美学作为学科之所以没能在中国首先出现,是因为中国的逻辑学未得发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标志,是有一个体系性的理论,而体系性的理论,全靠逻辑支撑的。
第3个回答  2009-09-13
诗在民间,美学也在民间。画家们只管画画,至于收藏和品评就由古董店老板或者是民间收藏家进行。这些人才是美学大师。要成为这样的美学大师,肯定是非富即贵,所以这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课程的主要原因。
第4个回答  2009-09-14
中国本来就是固步自封,不懂得放眼看世界,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就不能产生美,美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