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冷漠怎么办?

如题所述

间歇性冷漠是指在某些时候,个人情绪和情感出现了短暂的冷漠状态,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淡、缺乏情感回应或者自我封闭。如果你经常经历间歇性冷漠,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处理它:

    自我观察:留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注意冷漠情绪的出现模式和触发因素。了解自己何时会出现冷漠的情绪,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它。

    探索原因:尝试找出导致冷漠情绪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绪波动等因素造成的。通过认识这些原因,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寻求支持:和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寻求支持和理解。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冷漠情绪。

    培养情感连接:关注和培养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参与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活动,表达关心和爱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可以减轻冷漠情绪的出现。

    自我关怀: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给自己提供足够的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有助于平衡情绪和减轻冷漠情绪的出现。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间歇性冷漠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冷漠情绪的原因,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间歇性冷漠是可以处理和改善的。通过深入了解自己,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并采取积极的自我关怀措施,你可以逐渐减少冷漠情绪的出现,并提升你的情感连结和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5
朋友经常跟你吐槽工作、抱怨同事,突然有一天你不想听了,甚至有些不耐烦。
每次给家里打电话,都要听父母唠叨家里长家里短,一开始你还能用心附和,后面却会疲于应付。
面对经常一起开茶话会的伙伴们,你突然不想参与话题讨论了,不想理人。
这些在日常中不经意涌现的感受,让人对自己感到陌生和困惑,过后回忆更是觉得内疚和自责,渐而产生自我怀疑。
其实,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间歇性冷漠”。
图片
在与人相处中,我们都会经常接收到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的情感宣泄或抱怨。
当我们过多地吸收这些负面情绪时,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厌烦、不耐、冷漠等情绪行为。
图片间歇性冷漠,是共情疲劳的表现

来访者周周,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周周是刚在职场上摸索两年的新人,性格温和细腻,共情力强,在人际交往中擅长捕捉对方的情绪并给予回应,所以平时人缘不错,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也正因如此,周周成为了公司多个同事“谈心”的对象。

同事们每天上班间隙都会跟她吐槽工作、抱怨个别同事或领导,偶尔还会谈及家庭生活的槽点。

甚至,在下班后的深夜还会收到同事“倾诉心声”的微信。
图片

一开始,周周会耐心倾听、细细分析并安慰她们。

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后,周周却突然感到有心无力,甚至觉得不耐烦:

“那天,要好的同事又跟我吐槽领导阴晴不定,我突然就不想理了,发了个表情包应付。”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在吃饭的时候频繁谈某个项目对接困难,我脱口反驳她与其抱怨不如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最后那顿饭只能尴尬收场。”

“每次过后我都很后悔,不知道自己怎么变得这么冷漠麻木,但重温一遍现场我还是会感到不耐烦。”
其实,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过度共情时,会感到心累、压抑或不耐烦,这时身体会启动一种“冷漠”的行为机制,也就是“间歇性冷漠”的体现。
间歇性冷漠是“共情疲劳”的典型表现。
当一个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身体和情感都会感到疲惫,从而拒绝来自外界情绪的干扰。

正如周周一样,在过多的接收来自同事们的负面情绪后,共情疲劳以致于不自觉地呈现出“冷漠”的行为态度。

图片过度共情,会承担更多情绪风险
我们总是认为,共情力强的人,可以当救赎别人的光,但往往会不自觉把自己也推进情绪深渊。

据周周回忆,在她接收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后,工作状态和个人情绪也逐渐受到了影响。
“一开始我只是担任帮助别人排解抱怨的角色,可慢慢地,我也开始对领导和同事有所不满,甚至产生怨怼。”

“而且,有时我还会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上,导致经手工作频繁出现问题,被通报批评。”
所以,在人际相处中学会“间歇性冷漠”是有必要的。

首先,间歇性冷漠不是无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冷漠”这个词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冷漠”不利于维持人际关系,为人显得自私无情。

事实上,间歇性冷漠不是忽冷忽热,也不是完全切断跟别人的情感联结,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从一段关系中逃离出来“休息一下”。
图片
比如,当我们在外界传达的抱怨、生气、暴躁等情绪中反复横跳时,可以选择暂时抽离出来,给情绪放个假,好好消化负面情绪后,再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这段关系中。
著名心理学家Albers曾说,间歇性冷漠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防御机制,它的出现是提醒我们该把关心的对象转回到自己身上来了。
所以,不要被间歇性冷漠吓到,也不要自责内疚,它的出现只是提醒我们:情绪要休息了。
图片
其次,间歇性冷漠能让人维持舒服的社交空间。

在日常社交下,我们往往因为共情疲劳而出现社交疲乏,急匆匆地想从某一段关系中退出,但总是被未断的情谊和未妥善处理的情绪所“绑架”。

而间歇性冷漠,可以让我们适当地“松绑”紧绷的情绪,同时依旧保留彼此的情感联结。

在“松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及时消化过度接收的负面情绪,给自己充电,同时也向外界释放“暂缓”的信号,树立了个人社交的边界。

这既维持了舒服的社交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情感消耗,也能保持与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吃力不讨好。

图片间歇性冷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那么,我们怎么在人际关系中正确做到“间歇性冷漠”呢?

这里有三点建议:

认可共情疲劳,允许间歇性冷漠

想要正确学会“间歇性冷漠”,最重要的是要认可自己情绪的合理性。

当我们出现间歇性冷漠时,仅意味着我们暂时没有精力和情感资源去面对新的干扰情绪,想暂时得到情绪上的休息,而不是想负面处理一段社交关系。

这就像心理学上接纳承诺疗法(ACT)中的解离技巧:

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处理一些情绪、想法、感受,尝试后退一步和它们保持距离而非与之纠缠,这样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平静的状态。

所以,不要为间歇性冷漠的出现感到困扰,它的出现能让你卸下情绪的疲惫,重拾片刻以待更好地出发。
图片

设定情绪接收额度,维护个人边界
一个人的共情力和体力一样,都有一定的上限。
一旦我们接收外界的干扰情绪超过上限值,就会出现共情疲劳,继而情绪倦怠。
就像有人明明平时性情温和,却在某一时刻出现较为偏激的情绪表达。
所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情绪接收额度”,维护个人边界显得格外重要。
当接收外界的干扰情绪已经超出自己能接受的额度,可以选择“摆烂式共情”,及时从别人的情绪中撤离出来,避免过度消耗自己。
比如,对方在不断地倾诉苦恼和愤怒时,可以尝试使用“是吗”“确实”“我也这么觉得”等回应词。
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绪疲劳,也可以让对方顺利倾诉完毕,双方都比较满意。
图片

3. 适当屏蔽过量信息,学会自我疗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更多的情感故事,无形中也承担了更多的情绪风险。
除了身边的朋友同事,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也在不断地传达各类情绪。
这时,我们可以尽量屏蔽可能会对自己造成负担的干扰项。
比如,有意减少自己刷手机的频率,避免涉猎过多的负面消息,从而造成情绪负担。
而在远离社交媒体的时间里,我们还可以多看看书,多思考一些情绪背后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学会自我疗愈。
图片

小艾说:
间歇性冷漠不是一种自私,反而是一种真诚。
学会“间歇性冷漠”的人,不仅能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细细陪伴,也能在情绪疲惫的时候坦然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片刻。
一个人最舒服的社交方式,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让外界的情绪填满自己的内心。
只有懂得呵护自己的感受,好好关注自己,方能更好地接纳外界的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