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流行的旅游?

如题所述

应该辩证看待,这里有以下几点看法:一、今年旅游群体中,年轻人之间流行了一个新的方式,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逛更多的旅游景点,就像是特种兵一样挑战身体极限。日行3万步、两天两夜不睡觉、一天辗转十多个地点……猛一看人们会误以为是那只特种兵部队在训练,不会想到是旅游。

二、为什么今年中国年轻人会用这种方式旅游?是跟风的做法,还是有什么其他不可描述的原因?

前不久最火的一个是在安徽上大学的女生,3月24日和朋友前往北京旅游,周末短短的两天,就打卡了南锣鼓巷、鼓楼、故宫、雍和宫、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天坛等一系列著名景点。为了赶时间和省钱,她星期五晚上在火车上过夜,星期六晚上为了等待天升旗,更是一夜未睡。这个女孩分享了日程在网上,就引起了大量关注。北京当地的网友说,自己都没去过这么多地方,还有人评论“这不是旅游,是铁人三项比赛”。
像是这女孩这样的旅游还有很多人,可以说把时间的应用掌握到了极致,在网上晒出一张张令人瞠目的行程单、预算表,被冠以“旅游特种兵”称号。在旅游时候花费最贵的住酒店的问题,“旅游特种兵”群体也找到了好的办法。前几天一个到深圳游玩的女生发文称,自己在未消费的情况下于海底捞包间留宿了一晚。然后很多网友质疑她滥用餐厅的服务,事实上,很多年轻人都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夜宿餐厅的经验,包括海底捞、麦当劳等。此外,还有人在廉价洗浴中心、网吧等场所过夜。更甚之还有“旅游特种兵”们在出行工具上睡觉,把火车卧铺钱都省了,只坐最便宜的绿皮硬座。有网友分享了从郑州去西安火车上的景象,夜晚的硬座车厢里,几乎全是周末旅游的大学生。

三、“特种兵式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普遍的群体性旅游现象,根据数据看在清明节假期,62%的00后游客选择在夜间出发奔赴目的地,三成00后游客一天打卡超过四个景区。最受欢迎的目的地,也是景点相对密集、公共交通便利的城市,如北京、重庆、长沙、上海、南京等。

四、选择做“旅游特种兵”的年轻人,也让一些年轻人看不懂。有人吐槽,这种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毫无意义“如果认真玩,光故宫就能玩两三天,想不通这些人玩了个啥,在大门口拍张照片吗?”有人表示,“特种兵”玩法流行起来后,景区、交通工具人流量激增,影响其他游客的旅行体验,聚集在餐厅和车站的夜宿者也给人带来不佳观感。还有人担心他们的身体状况,“两天不睡觉爬泰山,万一出事怎么办?”还有网友觉得,不应对年轻人的旅行方式过于苛责,“青春就是要飞扬,来场轰轰烈烈的旅行又怎么了?”去北京旅游的女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驳了网上说法表示:“整个旅程虽然很赶,但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功课,也在认真体会每个景点的意义。很多人都评价说特种兵式旅游太累,但其实我和好友都不觉得累,因为出去看世界带来的幸福感已经超越了身体的劳累。”

五、为了照顾“特种兵式旅游”这个群体,很多地方也给予了新玩法。山东省推出“高铁环游齐鲁”套票,价格为399元,所包含的线路连接趵突泉、泰山、曲阜孔庙、青岛海滨等多个景区。近期火爆中文互联网上“淄博烧烤”的淄博市,还推出高铁“烧烤专列”,游客从济南出发,最快40分钟就可抵达该市品尝特色烧烤。

六、穷游其实是年轻人群体当中早就有的,卦哥家之前没存款的时候也是一名穷游者,旅行社也喜欢推出平价旅游的专线。而像是“特种兵旅游”这样的特殊旅游方式,在今年突然火爆起来,年轻人群体默默的心照不宣选择这样的旅游,也没人组织和号召,是因为多方面导致的。当下的中国旅游信息,在宣传上也极其闭塞,中国年轻人要获取旅游的信息基本上只能去社交平台搜索其他人的分享和攻略,很多的网红旅游地、网红食品,完全靠小红书和抖音出圈才行。中国的旅游公司,也不会投资去打造新的宣传方式,导致旅游信息只能靠口口相传。现在旅游地,基本上就是大家看到其他人在发照片,然后自己也去,最后发到网上,更多的人就跟风去。而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就是单纯为了展示而不是体验,旅行本该是安安静静慢节奏的去体验目的地人文,到现在发展成旅行只是任务和包装自己的个人社交资本。

七、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旅游特种兵”都是肤浅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旅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比过去更加提升。三年的防疫之下,各地长时间限制出行,动不动核酸和封控让居民出行困难,对本该激情四射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影响最大的。“大学才四年,疫情占三年”,前三年别说出去旅游了,想出学校都不容易。所以在彻底放开后,年轻人报复式旅游就彻底爆发了,大量中国年轻人想一口气把失去的三年青春给找回来。可是,这里有个可是。可是理想很好,现实是残酷的,世界那么大自己钱包那么小。三年疫情,让很多人收入变少,特别去年失业率高企,各地长期封控导致企业大量倒闭,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没收入,年轻人的父母们也因为封控影响工作导致收入减缓或负债。即想看世界,又没多少钱,而又不能让青春永远消失,哪就只能选择成最省钱的旅游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9
国庆假期过后,“摆烂式旅游”这一词汇走入大众的视野
“在酒店发呆”“宅民宿玩手机”“没做攻略,在18线小城闲游”成了大部分人的假期真实写照,以前嗤之以鼻的“换个地方躺着”“换个地方玩手机”的“摆烂式旅游”,在今年国庆假期真香了。

与以往的旅游方式截然不同:不凑热闹,不去热门城市和网红打卡地,大众更喜欢选择一个不知名的目的地度假,住酒店,吃外卖,既安静又清闲。由此,一些冷门城市走入了大众视线。

避开拥挤的人群,“摆烂式旅游”开启了另一种休闲方式
对于这种现象出现,有论者认为,这反映的是年轻人的旅游“口味”变了,甚至还有解读说,这是旅游“赛道”变了,预示着旅游行业的大变革。

实际上,一些游客去非热门的旅游小城市打卡,这样的现象早已存在。这一方面得益于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比如现在很多小城市都开通了高铁甚至机场,且酒店条件丝毫不逊色热门的旅游城市,性价比更好。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图文,一些性价比好的小众景点得以被关注和“种草”,然后才有机会吸引一些游客去线下打卡。

记者今年去湖州莫干山采访,在莫干山脚下的庾村,一个村里有多家咖啡馆,当地人透露,很多年轻人来莫干山“摆烂式旅游”,并没有选择上山打卡景点,而是在山下有腔调的民宿舒舒服服住两天,有空再去村里喝喝咖啡聊聊天。

莫干山脚下的庾村,道路两旁的梧桐树

其实,“摆烂式旅游”一定程度是年轻人对目前主流旅游产品用脚投的票
很多热门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人山人海,体验感差,消费性价比也很差。而细细分析之下,“摆烂式旅游”的这些小众城市都具有不少共同点,比如旅游资源没有被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依然保留着浓郁的本地风貌和特色,既能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也可以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赢得一众人的青睐。

这一现象也给旅游经营带来新的启示,吸引游客不能再依靠固有资源坐吃山空,或用千篇一律的大众景点去获取客流,而要凭借独特的当地文化、生活氛围、人文气息去留住游客。进而言之,城市要发展旅游经济,就不能将景点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唯有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引客更留客。
第2个回答  2023-02-06
我并不是特别了解这种摆烂式的旅游,所以说也不好做评判!旅游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喜欢自助,有人喜欢跟团,有人喜欢深度。有人喜欢走马看花,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大自然,有人喜欢城市,有人喜欢古迹,有人喜欢海岛,有人喜欢购物。你喜欢的旅游是什么样的呢?

还记得我刚开始有能力出去玩的时候,只能到附近的景点游玩,时间也不能安排太长。难得有机会出去玩,当时的我深怕少玩了一点点,最好可以一天安排十来个景点,尽可能早起,非要玩到最后一班车才要回家。有一次和朋友去游乐园,门票不便宜,不过里面大部分设施都包含在门票里,不必另外付费。我们每一个设施都去玩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后来想想也满好笑的,明明有些害怕,明明有些累了,还是要玩到闭园时间才肯离开。

后来有机会到各地走走,才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这么满的旅行方式。我喜欢逛在地市场,喜欢住当地民宿,喜欢生活在他方,喜欢闲晃看当地人。还好我的闺蜜们也都是这样的喜好,我们一起出去旅游的时候,总是没有太多计划,随遇而安,走到哪里玩到哪里。
这样的旅游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经历。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去北京玩一个星期,有朋友介绍说有个裁缝很不错,做的衣服又好看又便宜,推荐我们去的第二天就去量身定制,这样离开北京前可以拿到衣服。我们到裁缝那里的时候正好有别的客人,就一起挑款式挑布一起聊了起来。这个客人是一个大约五十多岁的女士,很有气质,看得出来家境很不错。

我忘了当时聊了什么,只记得挑好后我们还聊个不停,当我们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女士意犹未尽的问我们要不要去他家坐坐。我们没有想太多,就一起去了她家。在北京市区,这位女士的家又大又豪华,坐在她家客厅,落地窗外是北 京城,桌上是进口红茶及饼干,当时还很年轻的我真是长了见识。
第3个回答  2023-03-13
我也是一个爱旅游的人。虽然说我们的确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看看别人看腻的风景。可是如若不这样的话,我们一直盘根与出生地,哪都不去,那么我们何谈眼光、何谈发展、何谈心智的成熟、以及人类文明呢?只有我们走出去了,才能学到我们不会的;只有我们走出去了,才能见到我们做梦都梦不到的;只有我们走出去了,才能认识到我们自己优劣。所以我觉得旅游很是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