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选工作除了待遇差别,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有人说,现在博士生已经量产了,大量博士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困境。有的人博士身份就只能享受硕士生 的待遇,也有的人说找工作很容易。其实,国内教育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现在博士生扩招了,当然不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一,用人单位也看学生“出身”和质量的。 

那么博士生在找工作时除了待遇差别,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是定好方向,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定好方向

一般博士生就业有几个方向,一是高校,即去一些大学院校做一个任教老师,如果要进到一些985,211院校的话可能还要看你在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是否有留学经历,不然就只能选择一些普通院校。如果你选择当一名老师,希望你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热枕,不要只当做一份工作敷衍了事,不要残害了下一代年轻人。

二是科研院所。这种一般是对科学非常热爱,希望将自己一生贡献给科学的人。不过如果选择继续科研,选对导师很重要。有的导师在业内名气大对你也会有帮助,有的还会推荐学生去合作单位,有的会禁止博士生去对口单位,这些都是要自己踩雷的。

三是去企业。一般企业也会看你的项目经历和专业对口情况,去面试前最好先了解清楚企业的情况和对岗位的需求,剩下的就看个人的发挥了。

二,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博士生毕业已经是30多的年纪了,在年龄上是吃亏的,所以比很多大学毕业生少了几年试错时间。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看好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然后面再重新开始就太难了。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博士毕业,选工作,个人看法不应该首先以单位的性质来选!如果这样选,我个人觉得有点势利了!博士毕业,你受过多年的科研训练和理论教导!博士毕业的人由于常年做论文,受教育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很强!而愿意“受制于人”的性格较弱!所以,如果你要先以单位性质选就业单位!你将需要探索很久选你的工作单位!

所以,个人认为博士就业,先以能最大发挥自己专长和优势为第一原则!这种单位主要使用你的专业知识,给你较大的自由空间!第二原则再去考虑薪水和福利问题!因为人上学多年,非常希望一个较高的回报!这两点如果能吻合,你就能较长时间的稳定工作下去!第三再去考虑单位性质!如果这三者都能满足你前两个原则,那你就选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稳定,前途广阔,如果选私企,除非是华为那样的私企,否则,绝大多数都是不养博士,或者养不住博士,或者根本就不适合博士生存!主要因为一般私企的任意性和不稳定和无情!中国一般私企都是行政管理,博士很难适应(除非你的性格特别好)!而国企也比较稳定,但多数管理受制于国家,比较压抑高级人才!所以,个人建议,你如果在专业,薪水方面没有太大挑剔,那还是按照社会的选择,公务员、国企、私企为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专业深度,个人潜质,价值取向,家庭人脉等。个人认为如果是清北背景且专业具备创新潜质,有志于科研,应该选择科研院所、大学或大型国企的研发部门比较适宜;如果是普通院校的背景且专业属性不凸显我的建议是公务员或国企;如果自己喜欢独立性的工作或以后自己去创业可选择著名国企、私企,先给自己搭建一个锻炼的平台,然后不断积累核心素养及人脉再去创业。

第2个回答  2021-02-25

平台比地域重要

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学校的级别、外界口碑、学校排名、学科排名等。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平台的选择是一项战略性决策,一旦选择失误不是通过战术性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在中国,我们能选择的最大的平台就是学校的级别,之前有985和21之分,985中又分为副部级高校、C9等,现在有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什么平台很重要?

(1)平台意味着资源的分配。中国有1000多所本科院校,国家资源分配不可能,也不会平均分配,这就有了分配的机制或者分配的顺位。而学校的级别直接决定了资源的获取。比如,国家每年给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经费肯定是不同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当学校经费充足的时候,个人的各种科研经费才可能得到保障。

(2)平台意味着你的“身价”。这里的“身价”主要是指社会的认可度,当然平台也会影响真正的身价。比如,同样是教授,北大教授和其他普通二本高校的教授自然“身价”不同。诚然,非双一流高校中也有杰出人才。但是,就社会整体的认知程度来说,在双一流高校的教授“身价”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一流学科高校则高于双非高校(注:这里是说一般的趋势,绝无冒犯普通高校老师的意思)。

(3)平台可以提供人才流通的“硬通货”,通俗讲就是跳槽的机会。目前高校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在一个学校一个岗位从始而终的不断减少。将来你如何流动很大成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在的平台。总体趋势是由高往低易,由低往高难!一般来说,从双一流高校向双非跳槽容易,而反过来就比较困难。总体上是这个趋势,当然也不排除个例。

当然,择业也会考虑到地域的优势。就人才的吸引力来说,东部一般比西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北上广深比其他东部城市更有吸引力,大城市比小城市更有吸引力。这其中的缘由在于城市的发展对人的事业发展以及后代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具体到科研这个行业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原因如下:

(1)几乎所有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高校都有配套的中小幼等学校设施。相比来说,科研人员在城市中面临的子女上学压力,比其他行业的人员较轻。

(2)经济发展水平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大。科研行业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物”打交道并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涉及全国甚至全球。因此,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大。

(3)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可能会抵消城市带给你的收益。我博士就在北京读的,也曾经一度留念北京的机遇。可是,北京的生存压力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而我们从事的科研行业,收入比较平稳,没有那么多“夜草”可以养肥自己。

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

毕业前夕,我也面临一个困惑,是投靠自己熟悉的圈子还是选择一个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这其实就是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的抉择。

博士毕业后投靠你所熟悉的环境或者“大老板”,在短时间内会获得一定的支持和发展。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付出你可能会失去 “人数自由”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比如,你的研究要服从于团队这个大集体,而不是你个人的兴趣。我个人比较崇尚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能够自己做主,而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这样的环境开始比较困难些,但是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宽。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远比别人给得更有分量!

待遇很重要

待遇包括工作薪水、科研启动金、职称、招生政策等。钱对任何人任何行业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这个无需多言。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其他几项无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科研启动金。博士期间我们多在导师的课题下,不需要考虑科研经费的问题。正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而工作之后就需要重点考虑科研经费了。如果说科研是行军打仗,那科研经费好比粮草。尤其是对于我们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钱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无论多伟大的科研想法都需要真金白银作为依靠。对于新入职的博士,国家基金 “远水”解不了“近火”,这就更彰显科研启动金的重要性。

(2)职称。职称不仅和待遇挂钩还和你获取的资源密切相关。科研体系按照正常的晋升来顺序依次是讲师、副教授、教授。能够直接给高一点的职称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职称还决定你在学校和学院的地位。

(3)招生待遇。科研需要钱,也需要人。前面所谓的科研启动金是“粮草”,那么学生就是你手下的兵。无论多么伟大的将军离开他士兵也就会沦为“光杆司令”。能否招到学生对于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单位给你的职称,比如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就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待遇。

第3个回答  2021-02-23
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除了待遇之外,还要注意工作的环境和距离自己家的距离,毕竟很多的人都会考虑这一点,虽然有时候不得不远离、
第4个回答  2021-02-23
博士毕业后选择工作需要考虑方方面面除了待遇,还需要考虑工作地方, 要考虑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发展更好 ,其次还要考虑家庭方面,还有要考虑是否有住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