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多才俊

如题所述

大概又是吸引力法则作祟,我近期先后读到两篇跟躁郁症有关的文章。一篇是穆戈的小说《疯人说》中的其中一篇《大提琴家》,另一篇是从朋友圈看到的《我们的天才儿子》。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患有躁郁症,他们的人生注定与常人不同。

躁郁症又称躁狂抑郁症,医学上现称双相障碍,是指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及活动增多,抑郁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言语及活动减少。两种发作状态常反复、交替、不规则出现。

此外,躁狂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合并有焦虑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病程复杂多变。患者两次发作之间称为间歇期,间歇期或长或短,在间歇期症状可消失,患者的社会功能会恢复相对正常。

躁郁症并不罕见,美国一名精神病医师写的书《躁狂抑郁多才俊》中,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如: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等,他们终其一生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同时,他们又都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

《我们的天才儿子》讲了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天才翻译家的故事。

金晓宇出生于1972年,在他六岁那年,跟小伙伴玩耍时被误伤,瞎了一只眼睛,内心受到重创,在高中时患上躁郁症,退学回家。

他犯病时经常打砸东西,家里一直家徒四壁,走在街上,也会惹是生非。几乎每年都得送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

虽然金晓宇治病需要花钱,出门闯祸需要赔钱,但高知父母还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除了大量买各种书籍,还在1993年家庭电脑并不普及的情况下,耗巨资给他买回一台电脑。

金晓宇犯病时从不破坏电脑,他用电脑只干两件事:自学外语和看原声电影。他用六年时间自学了德语、日语,巩固了英语。看外语电影,他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听懂。

当金晓宇的妈妈去南京大学参加校友聚会时,给儿子争取到了试译外国作品的机会。

金晓宇的首部翻译作品《船热》是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八个短篇小说之一,他的翻译质量得到了南大出版社的好评,并因此得到了其它作品的翻译权,开始了他的翻译人生。十年里,金晓宇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一共翻译了22本书。

翻译文学作品等于再创作,难度很大,22本书、近七百万字,没有错字、错句、错译,每本书都好卖,读者反响都很好。

金晓宇惊喜不已的父亲事后才知道,金晓宇把浙江图书馆的所有外文小说都看过一遍。机会果然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说《大提琴家》中的主人公贺秉是个艺术家,他主动要求住院治疗。在院期间,他的谦谦君子形象深入人心。他要求每周有机会演奏大提琴,间歇期的他,弹琴的风度优雅迷人,犯病时又自信到不可一世。大家都刻意跟他保持距离,不是怕受伤害,而是因他太有魅力。

不管是真实存在的金晓宇,还是小说中的贺秉,都表现出超常的创造力,跟常人比,都堪比天才。

我的身边也有一个躁郁症患者,他是同学的老公。他结婚一段时间后,开始打砸东西,打骂老婆,即使走在街上,一言不合也会对老婆大打出手;因在单位肆意骂人和无中生有举报他人,他被领导劝回了家。

他间歇期一切如常人,一旦犯病破坏力极强,父亲经常求助路上的巡警,把他抓进警车送往医院。

他也有异于常人的天赋,谈恋爱期间,写的情诗、唱的情歌深深打动了我同学的芳心。遗憾的是,婚姻的不幸,毁了我同学的幸福,也让他一蹶不振,大部分时间闭门不出,所有的天赋都没有施展的舞台。

了解了更多躁郁症患者的精神生活状态后,我对同学老公有了深深的同情。曾经,我是那么恨他,恨他毁了同学的一生。

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世上没有“感同身受”,凡事“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