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什么诗反映了人们什么的愿望?

如题所述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1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又没有被重视和强调)。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将领。龙城可能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飞将一词在目前的留存的诗词中大部分都指代汉朝将领李广所以这里应该是指代李广。这里可以概括称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名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

    白话译文

    直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韵译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边塞),

    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1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表达了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当时的庸将的憎恨。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希望国家和平早日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