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概况

如题所述

多金属结核(以下简称结核),过去许多文献称之为锰结核。它是分布在大洋海床上的一种多金属矿产资源。结核一般由核心及围绕它的壳层构成。壳层物质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微层与粘土矿物微层交替生长而成。壳层富含Mn、Cu、Ni、Co,以及Mo、Pb、V和Ti等有用金属组分。

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大西洋首次发现多金属结核。但由于测试和海上调查技术的限制,对结核的成分及其资源价值长期未被人们认识。

本世纪中叶,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大洋结核的调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技术和手段。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J.L.梅罗估算太平洋结核储量约有170×104Mt,并指出其具有巨大的经济远景。同时结核至今仍在继续生长,储量还在不断增加,有人推算,其增长速率为6~10Mt/a。因此,结核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使深海底矿产的潜在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而且深海底矿产资源主要是人们感兴趣的Cu、Co、Ni等有用金属元素。因此,许多国家对太平洋结核资源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70年代,对太平洋的结核调查、勘探和开发的研究达到高潮。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都认为,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区域(简称CC区)是太平洋中最好的结核富矿带。因此,大部分国家和财团的调查、勘探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地区。现将几个国家的结核勘查简况分述如下。

1.1.1 美国

美国是开展结核调查、勘探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该国的四家跨国公司已经占据了CC区结核富集带的最有利区块。美国从事多金属结核调查工作的特点是:

(1)对结核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参加单位有政府机构、研究所和大学,也有大公司和企业。包括地质调查所、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拉蒙特-多尔蒂地质研究所和几十所大学;从1962年起,又有海洋矿产公司(DMCO)、海洋管理公司(OMI)、海洋矿业联合公司(OMA)和肯尼柯特财团(KCON)等4家公司从事结核的调查、勘探及采矿试验。

(2)在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成立了海洋矿物资源办公室,负责计划、协调、实施海洋矿物的开发工作。美国政府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于1980年宣布《深海底矿物开发法》生效,并批准4家美国公司申请结核矿区的勘探权和开发权。

(3)由政府和科学基金资助,实施一系列调查、研究计划,包括对结核的成因、物质成分及金属含量、分布规律、深海采矿环境和地形、沉积物类型等内容的调查与研究。

(4)以美国企业为主的4家跨国公司,他们的工作重点是结核矿物资源调查、勘探、深海采矿试验。在结核勘查方面,除运用常规的海洋地质采样器采集矿样和地球物理勘探的地震、磁力测量外,还应用了快速勘探系统(high speed exploration system,简称HSES)、深拖调查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5)美国对深海结核调查和勘探已于70年代末基本结束,并转为其他矿产资源的调查。

1.1.2 日本

日本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政府鼓励对深海结核资源进行调查、勘探和开发。日本开展结核调查和研究始于60年代,由政府机构实施一系列勘查计划,如“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基础的调查研究”、“深海矿物资源勘探基础研究”、“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研究”和“深海矿物资源地质学研究”等,同时进行深海采矿系统的开发及“连续链斗采矿”系统的采矿试验。1974年,日本设立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协会,1982年又成立锰结核采矿系统研究所,负责研究采矿系统和调查、选定结核矿区。日本开展结核调查的作法是“渐近勘探方法”,随勘查测量的进展而日益提高调查的精确性。勘探阶段可分为概查阶段Ⅰ、普查阶段Ⅱ和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三个大阶段。

1.概查阶段Ⅰ

这一阶段的调查任务是研究结核的产状。本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阶段。

图1—1 Ⅰ2阶段工程分布图 图1—1~1—4均引自Svimitomo Corporation,1988

(1)概查阶段Ⅰ1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编制各种图件,预选可能的结核调查区,编写海上调查设计报告。

(2)概查阶段Ⅰ2(路线调查) 该阶段的任务是沿选定路线了解结核产状,包括丰度和品位、海底宏观地形特征(表1—1);方法为长剖面测深和地震/浅层剖面测量,剖面间距不小于120n mile,测站间距30~50n mile。每个测站由7~8个带海底照相机的无缆抓斗取样点组成,取样点间距为ln mile(图1—1)。

(3)概查阶段Ⅰ3(面积调查) 该阶段的任务是圈定地形平坦区,了解构造地形特征,结核类型、丰度和品位及其分布(表1—2),方法同概查阶段Ⅰ2,测线距10n mile,联络线距10~20n mile,测站间距20~30n mile(图1—2)。概查阶段结束,要求圈出进一步工作的远景区、100m等值线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和结核丰度图等。

表1—1 Ⅰ2阶段概查目的和设备

注:画框部分表示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表1—1~1—4均引自Svimitomo Corporation,1988。

DORNIER——水下定位系统。表1—1~1—4均如此。

2.普查阶段Ⅱ

普查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加密测线,区分出与采矿可达性有关的海底地形地貌类型,获得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结核分布、丰度和金属含量(表1—3)。方法是测深和局部地震/浅层剖面加密,主测线间距2.5~5n mile,联络线间距5~10n mile;测站间距5~10n mile(图1—3)。成果资料有25~50m等值线地形图,标有沉积厚度、露头和断层的地质构造图,结核类型、大小、丰度、覆盖率和金属含量的分布图等。

3.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

表1—2 Ⅰ3阶段调查目的和设备

注:实线框中内容表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虚线框表示次要的或顺便可以解决的问题。

图1—2 Ⅰ3阶段工程分布图

图1—3 普查阶段Ⅱ工程分布图

表1—3 普查阶段(Ⅱ)调查目的和设备

注:(√)表示次要方法。其它含义同表1—2。

该阶段的任务是圈定结核丰度和金属含量最高的最大地区,并要求地形坡度小于5°~10°、障碍物数量最少(表1—4)。方法是电视和连续测深(如果需要,则进行地震/浅层剖面测量)或用发展中的深拖系统等,测线间距1~2.5n mile,测站间距2.5~3.0n mile(图1—4),每个测站由6~7个无缆抓斗投放点组成,点距为ln mile。每点投放两个抓斗(其中一个带照相机,一个不带,两者相距很近),并与沉积物取样管联合作业。沉积物采样(土工学和沉积相界需要)间距10~30n mile(铲式或箱式)。沉积物采样点被3个带照相机的无缆抓斗站包围,各站距中心约0.5n mile。本阶段要求准确的导航定位(基准导航-无线电声探,可能的海底应答器)。本阶段结束时要求提交10m等值线和障碍物标志的详细地形图,结核丰度和金属含量等值线图,并提供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矿石储量和品位等足够数据。

表1—4 详细勘查阶段的普查目的和设备

注:“顶”指火山表面的构造形态。其它符号同表1—1~1—3。

1.1.3 原西德

原西德是积极开展深海底矿产资源调查的国家之一,该国从事结核调查始于70年代初期。1972年,成立海洋矿物原料开发公司(AMR),由政府资助在太平洋调查面积达4Mkm2,并重点在CC区10Mkm2结核富集带中选择1.56Mkm2(135°~155°W,5°~15°N)海域进行勘探(图1—5)。其任务包括矿石数量(含结核产状、丰度、分布规律和储量),矿石质量(含矿石品位、化学成分及变化、金属含量等),可采性(含海底地形、坡度、障碍物等)三方面。勘查手段及方法如图1—6所示。勘查方法是“循序渐进、逐步加密测网间距”,即由面到点,逐步缩小勘查范围,最后确定勘探区。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精度要求和资料、成果的匹配性,以及使用相应的最有效的调查工具,结核调查划分为勘查和勘探两大阶段。

图1—4 普查阶段Ⅲ(详细勘查)工程布置图

图1—5 各调查-勘探阶段工作区域的估计规模(据R.Fellerer,1975)

1一详查面积312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20%);2—勘探区面积156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10%);3—矿床经济评价部分面积39000km2(占调查区面积的2.5%)

图1—6 勘查多金属结核使用的标准工具及利用率(据R.Fellerer,1986)

1.勘查阶段

根据任务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勘查阶段进一步分为3个小阶段。

(1)勘查阶段Ⅰ1 本阶段主要为室内工作,据已有可利用资料、设备和资金选择靶区,编制靶区有关图件。

(2)勘查阶段Ⅰ2 任务是圈定远景区;远景区内的结核丰度、品位要达到规定的要求,面积要足够大,障碍物及地形能满足采矿要求。勘查方法包括地球物理测量和地质调查等。

可供选择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单波束或多波束回声测深、浅层剖面测量、地震调查、磁力和重力调查等。测线距为80~100n mile;测站间距30~50n mile(图1—7a)。选择带照相机的无缆抓斗采集地质样品,每站投放5~8个,按0.5n mile间距直线投放或按采样圈投放;如需有缆取样,则布置在测站端部或采样圈中心。

(3)勘查阶段Ⅰ3 任务同勘查阶段Ⅰ2,但要求区分地形和地质构造的简单区和复杂区,富矿带和贫矿带等。方法同上阶段,线距10n mile,测站间距20~30n mile(图1—7b)。采样方法增加铲式、箱式和活塞等种类。到本阶段结束时,必须解决是否继续工作或转入勘探阶段,或暂缓、放弃等问题。

图1—7 多金属结核矿床普查-勘探阶段工程部署(据R.Fellerer,1986)

1—多波束回声测深(SB)测量和高速勘查系统(HSES);2—取样站位;3—不可开采区

2.勘探阶段Ⅱ

本阶段的重点为:测制详细的地形图,对海底地形作出评价,如坡度、沟槽、障碍物等;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评价,如沉积层和基底的关系,侵入体、喷出体和断裂的发育程度,以及沉积相等;结核矿床的详细评价,如结核类型、形状、大小、平均丰度和金属含量及变化等,矿体面积及储量等,工程地质参数、海洋学参数和气象及海况等。

本阶段的目标是获得至少可供开采6~8年的真实储量。此外,还应研究采矿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本阶段的勘探方法除采用回声探测系统、浅层剖面测量及带照相机无缆抓斗外,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增加大型箱式采样器、铲式采样器和活塞采样器及拖网、深海电视、各种照相、海洋探针及深拖系统。勘探网距在勘查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工作部署,如图1—7c、d所示。测网线距根据不同勘探手段而布设。

勘探阶段的最终目的是为采矿提供可信度更高的资料,因此,应根据勘探手段获得资料的能力和所达到的目的进行优化部署,其模式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进行(图1—8)。

(1)第1阶段 测深-地震调查阶段。测深网距3n mile×8n mile,地震调查网距6n mile×16n mile。经过调查后筛选出约50%的面积转入第2阶段工作(图1—8)。

(2)第2阶段 取样调查阶段。采样测站布置在上阶段圈出的面积内,网距3n mile×2.5n mile。每个测站投入6个自返式抓斗组成一个采样圈或星状,平均直径ln mile,中心是一个有缆取样。通过全面取样后,放弃结核丰度或品位不符合要求部分,剩下约一半面积转入第3阶段(图1—8)。

(3)第3阶段 电视调查阶段。电视剖面网度为ln mile×2n mile。

调查结果将表示在地形图、经济地质图和各类表格中。根据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将结核矿床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并反映在图上。

1.1.4 原苏联

原苏联是从事结核调查较早的国家,前期工作主要是在太平洋进行基础调查,1977年后在CC区结核富集带开展系统调查。原苏联在结核资源调查及勘探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比较系统详细,现将勘探阶段划分及工程布置简述于后。

1.区域性(矿区申请)调查

(1)任务 对所圈定的申请区域进行地质调查,为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登记作为先驱投资者提供资料。选择部分最有远景的区域超前加密测站,获取P1级储量。

(2)工程布置 满足比例尺1:100万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士(150~200)m。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力测量、多道地震测量、近表层声纳测量、多波束回声测深和测深等。测线网距24km×24km;每200~400km2布设一个测站;远景区加密摄影、遥测声纳剖面,每1km2不超过20m(图1—9)。

(3)主要成果 ①提交申请区域地质构造报告书,附一套必要的图表资料;②提供下阶段,即普查-勘探(评价)工作合理性的技术、经济设想。

2.普查-勘探阶段(评价)

(1)任务 在开辟区内圈定结核矿床,求取C1和C2级储量,并对P1级进行预测资源评价,查清矿藏资源的平均质量,同时进行开发的工艺特性和矿山地质条件的概略评价,解决勘探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论证试验开发区。

图1—8 勘探阶段工作部署模式图(据R.Fellerer,1975,略有改动)

1—气枪地震和同步测深(第1阶段)/电视调查和旁侧声纳(第3阶段);2—只进行回声测深探测;3—取样点和观测点位置。站位模式图:4—有缆取样和观测(用于结核、沉积物和海洋科学资料);5—无缆取样(结核);6—无缆取样带单次照相机

图1—9 第一阶段区域性(矿区申请)工作规模示意图(据геленлжик,1992;B.A.Kулынлышев等,1990资料编绘)

(2)工程布置 满足比例尺1:20万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150~200)m,评价地段小于士50m。工作方法包括地质勘探综合装置(含电视、摄影、声纳、声学测量及其他类型的测量工作),多波束回声测深和船用回声测深等,测线按6~12km断面系统进行;地质采样每36km2布置测站一个(图1—10)。

(3)主要成果 ①提交矿床地质构造报告书,附一套必要的图表资料;②提供勘探阶段的合理性技术-经济报告。

3.勘探阶段

(1)任务 更准确地提供有关储量及预测资源量、结核质量,以及充足和可靠的矿山地质条件及工艺特性的信息,以满足将矿山投入工业开发的需要。

(2)工程布置 满足比例尺1:5万的要求,定位均方根误差小于±50m;方法为近底层声纳测量、浅层剖面测量、电视摄影剖面、近底层回声测深、多波束回声测深等,拖曳的或自主的深水装置及技术工具按间隔1.5~3km的断面系统进行;考虑摄影剖面的需要,每9km2布设一个测站(图1—11、图1—12)。

(3)主要成果 ①提交固定指标的经济-技术论证报告;②根据有关结核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按C1和C2级要求统计储量,按P1级预测资源量评价报告;③按年产干结核3Mt、勘探周期五年计算,C1+C2级储量确保企业生产5~7年。

1.1.5 法国

法国在70年代初期开展结核调查研究。1974年成立法国锰结核研究与勘探协会,全面开展结核调查和开发研究,而且调查区选在CC区结核富集带,分4个阶段进行。

图1—10 第二阶段普查-勘探(评价)工程布置示意图(据Геленлжик,1992资料编绘)

1—测线;2—取样站位

1.第一阶段(大网格调查)(1975~1976年)

(1)投入工作量 8个航次共198天,调查面积2.25 Mkm2,勘探网度50n mile× 50n mile,测站259个,每个测站投放7个无缆抓斗。

(2)成果 圈定结核远景区(Noria area)43.1万km2(图1—13)。

2.第二阶段(加密网格调查)(1976~1977年)

在Noria area中开展调查。

(1)投入工作量 9个航次共248天,调查面积43.1万km2。调查方法包括测深、地震和磁力测量等地球物理方法,勘探网度为17n mile×15n mile(图1—14);测站267个。

(2)成果 圈定了15万km2矿区,平均丰度为9.49kg/m2,平均金属含量:Ni1.39%,Cu1.25%,Co0.25%。

3.第三阶段(圈定矿场)(1979~1981年)

选择24个区块,主要开展多波束回声测深测量和摄影剖面(深拖摄影箱和自航式深潜器摄影)工作。

(1)投入工作量 7个航次共221天,地球物理勘探:测深5840km,多波束回声测深37600km2共37612km,地震1633km,磁力25814km,深拖摄影剖面1430km,照片75053

图1—11 第三阶段勘探工作工程布置示意图(据гeлeнлжик,1992资料编绘)

1—深拖(声纳、声学断面)、多波束回声测深;2—摄影电视剖面;3—取样站位张,自航式深潜器摄影剖面142km,照片31663张;测站21个(图1—15)。

(2)成果 编制详细地形图(表示各种类型的微地形和障碍物),圈定连续结核矿场。

4.第四阶段(查明矿床潜在储量)(1981~1988年)

在先驱投资者的开辟区内,主要进行代表性采样、工程技术试验、海洋气象观测和障碍物自然状态及密度测量。

(1)投入工作量 5个航次共147天,拖网结核25t,土样70件,自航式深潜器摄影85km,照片53274张;深拖摄影17km,照片1050张,深拖旁侧声纳测量1020km2(剖面21条共660km)(图1—16);载人潜艇下潜16次,土工试验25次。

(2)成果 查明矿床潜在资源量(储量)。

1.1.6 日本、原西德、原苏联和法国等国勘探结核的共同特点

(1)综上所述,它们勘探结核的共同特点是均采用“循序渐进、逐步缩小测网距的调查方法”或“渐近勘探方法”。勘探模式由陆地探矿引申而来。

(2)在结核调查的前期阶段,勘探手段一般均使用常规的方法,如地质采样一般使用无缆的和有缆的两种类型的采样器,无缆抓斗一般带照相机;地球物理勘探一般包括测深、地震/浅层剖面测量、磁力测量和多频探测等;导航定位采用卫星系统,定位精度较低。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使用高精度的勘探系统逐步增加。如多波束回声测深系统(Sea Beam)、海底电视和深拖系统等。特别是法国,在勘探阶段使用高科技的勘探设备更为突出,如自航式深潜装置和载人潜艇等。

图1—12 块段勘探程度实例(据В. А. Кулынлышев,1990)

1—块段和矿带范围;2—测站:a为含矿,金属镍当量>5%,丰度>5kg/m2;b为表外矿,金属镍当量<5%,丰度<5kg/m2;c为无矿,丰度0~4kg/m2

勘探工作比例尺:Ⅰ—1:100万,Ⅱ—1:10万,Ⅲ—1:5万,Ⅳ—1:1万

(3)勘探阶段一般只是选择一部分结核富集度最好的地段进行勘探,目标是获得可供开采5~8年的储量。

图1—13 第一阶段(1975~1976)勘探工程分布及远景区(Noria)(据J.P.Lenoble,1993)

图1—14 第二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

l—水深测量;2—地震和磁力测量;3—取样站位

图1—15 第三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1—3.5kHz磁力和水深测量;2—水深测量;3—地震测量;4—取样和观测站位

图1—16 第四阶段勘探工程分布示意图(面积1020km2)(据J.P.Lenoble,1993资料网格化)

1—旁侧声纳测量、水深测量;2—水深测量;3—磁力测量;4—取样站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