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分泌不正常或不分泌都有哪些原因?

如题所述

人人都怕得糖尿病,糖尿病归根到底就是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代谢出现障碍,造成了血糖偏高,进而伤害到心脑血管、神经、肾脏等,使之出现实质性的病变。

胰岛分泌不足或者不能分泌的情况

首先想到的是先天性的糖尿病,即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的原因目前已知的是由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导致,比如异常的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能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第二种胰岛素分泌不正常的情况就是胰岛功能受损。像肥胖、暴饮暴食、体力活动减少、应激等就能损伤胰岛细胞。胰岛功能受损,自然就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了,这种情况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

第三种,靶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胰岛能正常分泌足量的胰岛素,但是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不能充分的摄取利用葡萄糖。这样一来,给胰岛的信号就是胰岛素不足,胰岛就加班工作,多分泌一些胰岛素,久而久之,胰岛就受损了。胰岛素抵抗病因比较复杂,多数与肥胖、疾病及遗传有关。这种情况属于胰岛素的相对缺乏。

一般情况下,功能受损的胰岛也会持续分泌胰岛素,只是分泌没那么多了,不够用了。完全不分泌基本就等于胰岛细胞完全死亡。90%的人都是II型糖尿病,所以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有家族糖尿病遗传病史,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做到不发病或者延缓发病年龄。还有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多少的无家族遗传史的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暴饮暴食的经历!

糖尿病患者一顿应该吃多少饭?

这是一个网友问的问题,不药不药博士很想给他一个具体的值,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是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每个人情况不同,是有多种前提条件的。但是您确实提出了问题核心点,就是一顿饭中主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是最影响血糖波动的食物之一。首先,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损伤程度或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均不相同。所以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降糖药,并将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控制在8mmol/L左右或以下。其次,每个人体型、基础代谢率、自身胃肠蠕动快慢与吸收速率等均不相同。就比如说一个彪形大汉,你让他一顿只吃一两米饭,恐怕会饿的低血糖,但同样一两饭,一位瘦弱的女生可能就饱饱的了。

给糖尿病朋友的几点建议:

即便不能给出具体的饭量值,但为了更好的控糖,避免对身体脏器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请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1、建议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意义在于能了解进食刺激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以及药物治疗的情况,另外也是饮食、生活规律习惯的良好反映。比如食物种类、饭后运动量等能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值综合体现出来。所以,不药不药博士认为,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监测空腹血糖更有意义。

所以,建议糖友们都自己准备一个血糖仪监测一下,经过一段时间,对自己饮食及生活规律等摸清楚之后,吃什么样的食物,做多少运动,血糖能控制到多少,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2、最好能常吃的食物的GI\GL都列出来。食物五花八门,GI/GL也都不相同。不知道的可以网上查一查,大体计算一下摄入量,根据自己的餐后血糖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后,找到一些可以稳定血糖的吃法。吃饭的时候可以先吃点蔬菜再吃主食,这样有助于避免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3

胰岛素始终都在分泌,只不过是量大小的问题。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物质,比如葡萄糖、乳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那么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它同时还有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人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之为基础胰岛素;另一部分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通过这样的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都能被控制在接近空腹水平的状况,餐后血糖的峰值在7mmol/L以下,并且血糖的水平高于5.5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下列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占8.7%,国外报道约25%~50%。遗传因素不论Ⅰ型或Ⅱ型均较肯定。据近代孪生儿研究,Ⅰ型中共显性为50%,其余为环境因素;Ⅱ型中共显性更高达90%以上。从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已知Ⅰ型病者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等位点上出现频率增减,提示遗传属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且随人种与民族而异。大量HLA研究总结认为HLA D及DR抗原与Ⅰ型的关联最为重要,尤其是DW3-DR3和DW4-DR4易患Ⅰ型糖尿病。最后又发现DQβ链变异体,与Ⅰ型糖尿病的关系较DR4更密切。DQβ57非天门冬氨酸和DQα52精氨酸可明显增加Ⅰ型糖尿病的易感性,但其影响远不如白种人显著。Ⅱ型患者则HLA无特殊标志。  (二)自身免疫 与Ⅰ型患者关系密切。胰小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Mimicry)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成型与β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病毒以外的。至于病毒感染后,β细胞严重破坏而发生糖尿病的学说,由于在流行方式和病毒血清学研究中尚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以及从发现胰岛细胞损害至出现症状之间当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等事实,均表明尚需重新估价。  具有Ⅰ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个体,如接触与β细胞组成酷似的外来抗原(挛生抗原),吞噬细胞即联合Ⅱ类MHC紧密地与之结合,在白介素Ⅰ和Ⅱ的配合下,经辅助T细胞识别后,即对该抗原发动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该原的特异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由于β细胞酷似外来抗原,因而也受到抗体的攻击。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与β细胞结合后,吸引吞噬细胞,补体和自然杀伤细胞,吞噬细胞将自身抗原有关信息传递给辅助T细胞,后者进一步扩大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第2个回答  2020-05-13
应该是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平时久坐不运动容易造成肥胖,过于肥胖也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会诱发糖尿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结构,高热量的饮食比如油炸食物、甜品、动物肝脏等都会导致脂肪过多。吸烟酗酒、熬夜、压力过大等这些不良习惯同样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正常或不分泌。
第3个回答  2020-05-13
血糖浓度会影响胰岛素分泌,不良的饮食习惯、熬夜、抽烟、酗酒、摄入糖分过量这些都会影响血糖的浓度。
第4个回答  2020-05-13
自身免疫:与Ⅰ型患者关系密切。胰小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成型与β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