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舞剧,观后感800-1000字左右,急求

如题所述

夜以深,心难静。看完玉先生的歌舞剧《昭君出塞》,心情至此难以平复。故在此记忆犹新时写下观后感,浅谈第一次观看歌舞剧的感想。
“于此换马,于此别家~”这句词估计是每个来看剧的人都能够哼上的了,曲调轻快凄凉,唱出昭君别家去往胡地时的不舍与诀别之情,此句贯穿整场,注定了昭君的一生是维系汉胡和平的牺牲品。或许这是该部舞台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重彩,但却不是这部剧的唯一亮点。云中,凤鸣,如素,止戈,桃花鱼~每一幕的词调都是如此耐人寻味。最爱“我有泪,一滴一滴碎”,听时几度泪眼婆娑,昭君之苦谁能懂~
惊讶于词藻的华丽,更喜曲调,开幕时牧羊女、放鹰人、贩马人、荆山客的出场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四位演唱者的腔调各家特色,尤其是贩马人的演唱者呼麦声独具一格,第一次现场听到呼麦,感受到草原上的天籁之声,十分的奇妙。四位演唱者贯穿整个舞台剧,好时四个局外人在默默的注视着昭君这凄美悲凉的一生,又好似故事讲述者,在为我们讲述昭君出塞这个故事……
呼韩邪单于与汉元帝两位演唱者音大气浑厚,惊心动魄,特别是两者较量时,在紧张的气氛渲染之下,以歌相战,如同那战场上的针锋相对,又好似谈判台上的唇枪舌剑,为了汉胡和平,两个领导者做着最后的挣扎与较量。再有就是阿楚姑娘俏皮可爱的音色是如此的印象深刻,在于昭君的互动之中,两个小姑娘欢脱只有的身影,配合着两者欢快轻盈的歌声,将昭君儿时于伴嬉戏的场景完美的展现,这估计是整场剧中作为快乐的昭君了吧……
谈起舞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青鸾姑娘,出场时是一只独舞,舞台上的她,化身青鸾,自由的翱翔于空中,追寻着那个需要她守护的主人——王昭君。她是昭君的守护神,每每出现在昭君人生的各个重要情节,想要呵护于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昭君踏上她无归的宿命,是无可奈何,是命中注定。剧中的舞蹈演员无一不是专业的,无论胡汉士兵、匈奴百姓,更或是宫廷嫔妃、画师毛延寿,他们的舞姿美妙动人,尤其是后宫争艳时,嫔妃们在毛延寿面前敬献风姿,妖娆动人。
整部剧的造型设计,真是发挥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当然昭君的造型设计最为出彩。每一套服装的出场都给人震撼人心的效果,没有最爱的,只有更爱的,美美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设计精美绝伦,迎合每一个场景,玉先生在服装上的投资毫不逊色,使得昭君的每一个动作,没一个场景都入一副绝美的画,呈现给台下观众无比美妙的视觉盛宴。其次,最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当属毛延寿的服装造型,身后几尾巧妙的设计,配合男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将毛延寿阴险狡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极爱。整体看来,每一个角色造型手机都很精巧,是花了心思和设计师沟通设计的,很爱这次的色调搭配与设计风格,是玉先生独有的风格。
最爱最爱当然是昭君,玉先生的歌声、身段、表情、情绪、舞姿,无一不是完美呈现。玉先生对于歌唱细节的处理十分到位,针对昭君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唱调,出塞时的诀别,藏居深宫时的幽怨,情愿出塞时的甘愿,祭奠时的愤恨与回忆儿时趣事的愉悦,都能从玉先生的歌声歌声中体会,在加上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与表情控制,为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凄美的、悲怨的昭君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5
毋庸置疑,舞剧《昭君出塞》的舞蹈是美的,唐诗逸是美的。尽管男舞者的编舞不如女舞者,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错。灯光和服装设计虽然一般,但几处场景的灯光和某些角色的服装也有出彩之处。配乐粗制,昭君出塞那段居然还有歌词,完全无法理解。总体上,舞台设计较为传统,空间划分较为单一,是中规中矩的舞剧设计。

立意是此作品的最大硬伤。昭君自始至终身着红衣,这表明编剧并非不知道“边疆首领的新娘”是昭君最核心的身份,但他竟将这贯穿一个普通女子一生的悲剧,描摹成“幸福的妻子”“大爱、大义、家国情怀”,多么可笑!看到表现单于对昭君示好的段落,以及第四幕“宁边”中所谓夫妻情深的场景,尤其令人感到恶心。如果编导从如此具代表性的昭君身上都看不到封建帝制和父权社会如何联手摧残女性,那又何必来糟蹋昭君的悲苦。

昭君先是被选作秀女入宫,困居深宫,再是被挑中为政治工具,远赴匈奴和亲,彻底告别家人乡土,最后是单于病逝后请归被拒,被迫再嫁小单于,在边关了却一生。一个活生生的少女,踏进皇墙便成为君主的私产,她是汉帝的宫女、是单于的新娘、是小单于的新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唯独不是她自己。在史书中,在传说里,在那些左右她命运又改写她人生的男人笔下,她是幸福的,她是伟大的,她聪慧、她奉献、她有大爱和大义——他们把她推入火坑,再把她的残骸裹上貂裘,架得高高的,供后世女人瞻仰。昭君越是“幸福”,越是“自愿”“主动”奉献,男人们越是能从中脱罪。

对比长久以来“昭君出塞”的叙事,舞剧《昭君出塞》有何不同呢?没有任何不同。昭君从前是封建帝制和父权社会巩固他们统治地位的伟大神话,如今是编剧笔下颂扬民族大爱和家国情怀的最佳符号,而且是大书特书!最关键的加害者隐身了,受益者被刻画成纯情大叔,受害者依旧心中有大爱、随时准备为父权牺牲自我去建设美好家园,依旧是父权统治者想象中的完美女人。

将经典文本或历史典故搬上现代舞台,倘若仅止于视觉呈现和叙事结构,而无半点反思,那便是落后的。创作者倘若一味顺应主旋律,一味选择安全的创作主题,而无个人表达,那也不配称之为创作了。

女人真是太好用了,生前可作性工具,可用以政治联姻,身后几千年了,还能被当作封建父权的迷人注脚歌功颂德一番。把已经埋进土里的女人的血吸干,抽筋吸髓,再把那张皮铺成牌坊,教导她们的后辈跟随前人的脚步去燃烧自己。不可谓不高。父权社会存在这么久,自有其高强之处。

你看单于昭君那大婚之红,何尝不是她的血染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