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不过是一介举人,为什么后来能够一夜暴富?

这是为什么?

范进是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考取了举人,这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原本的一个穷酸的读书人在一夜之间成了富豪,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能够考中举人非常的不容易了,放在现在那就是高考的时候能够和考清华北大的难度差不多大。

周围的达官贵人都会来巴结他送吃食、钱财、田地、布匹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仆人等等,希望的就是有一天他升官发财了可以帮助自己减少赋税,这让还是个穷人的他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一瞬间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是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和世态的炎凉。



范进《儒林外史》中节选的一个人物,他是这片小说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人物,有人说这就是作家自己的原型来讽刺当年的科考制度对文人雅士带来的迫害。范进前半生都埋头苦读日子也是过得穷困潦倒,周围的乡里乡亲都嘲笑讽刺他是个无出头之日的穷书生,也没有人愿意接济帮助他。 他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也是屡战屡败,终于坚持不懈的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



范进没有中举之前他毫无作为,只知道读书毫无谋生的技能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去挣钱维持生计,家徒四壁的他去市集卖鸡结果半天都没有卖出去,对于别人的嘲笑讽刺也是懦弱的不敢为自己辩解,但是他中举之后和那些达官贵人的相互吹捧让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的虚伪这倒是在官场混的必要技能,这也让他得到了高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的一篇具有讽刺意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而作为小说中范进中举中的主人范进在考中举人之后,赢得的乡绅的大户也会给他资助。其原因很简单,希望在以后范进能够减免他们的赋税,让他在经济上给这些乡绅一点儿帮助。

而且在那个时期,考中个举人是十分不易的,和今日相比,比考上985的学生还要高一个级别,所以自然会有那些大户人家前来资助他。而且范进执着科举,其实也并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富贵,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古代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并不是胡说八道的,在当时范进家徒四壁,手无缚鸡之力,要想成为人上人,只能通过考取功名。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范进中举之后,各种各怀鬼胎的那些达官显贵都放下身段巴结于他,有送钱的,有送食物的,可谓是一时间范进直接一夜暴富。

另一方面,吴敬梓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批判当时的科举制度,讽刺小说中采用夸张的手法可以提高小说的讽刺意义。所以说范进之所以能够一夜暴富,与作者的意图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里边更为滑稽的是,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之后,竟然高兴的疯了,这又一次的将小说带上了高朝,这里边最为滑稽的是一直不待见他的胡老爹,竟然一反常态的对他比对他自己亲儿子还亲。所以说,范进能够一夜暴富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时代造成的。

第2个回答  2020-09-18

范进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中《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范进中举讲述了一个苦读的穷书生,到50多岁终于中了一个举人的故事,在狂喜之下他变得疯疯癫癫,在老丈人的痛打下他才清醒过来。而他也从一名普通的穷书生一夜暴富,他一夜暴富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当地乡绅知道他中了举人之后,开始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物品,甚至有些人直接和他攀上了亲戚。

当然这些人做这些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最高,所以读书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名次的话,便可以做官。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亲戚做官简直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不仅自己脸上有光,而且还能通过亲戚走很多后门。所以范进中举对于当地的乡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他以后做官的话,就可以免除他们很多赋税。

在当时的社会,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最好的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因为在古代社会,有知识就代表着有地位,就算是富商巨贾也不能算是有身份的人。在很多小说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很多人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只要自己当上了大官,那么身边的人地位也会提高。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人上人。

范静也是这样想的,他把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面,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考中了一个举人,平日里看不惯他的邻居都来讨好他,甚至连当地的乡绅都开始给他送钱送礼,因为如果他能做官的话,身边的人也能捞到不少的好处。

《儒林外史》本是一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反映人性的恶劣和趋炎附势,因为吴敬梓本人到了29岁才考中了秀才,在这路上他也看到过一些非常现实的东西,所以才通过这篇小说反映出来。

第3个回答  2019-10-28
一个人名有了,利就会随之而来。范进中举后,有心巴结他的人就多了,收受的钱财多了就一夜暴富。
第4个回答  2019-10-27
因为他在考上取人之后就受到了村民的爱戴,在古代读书人还是受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