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父母经常告诫孩子要有自尊,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某人的高自尊等等。因此,自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什么是自尊呢?我们认为,所谓自尊,俗称自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自尊的含义。首先,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有了自我概念,
可以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活动,比如我是男孩。我两岁半了。等待;三四岁时,孩子可以评价自己,体验骄傲或羞耻,于是就有了自尊的萌芽,比如我很美。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等等。心理学通常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情感和意志。与这三个方面相对应,自我意识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与自尊密切相关,自尊是自尊的基础。
然而它们不同于自尊,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客观描述,如我是中学生,而自尊是基于这种带有评价和情感色彩的描述,如我是优秀中学生。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品质。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是不一样的。在日常生活的概念中,我们不仅认为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如感觉有能力、自信,还认为自尊是一种消极的品质,如好面子、傲慢、缺乏批判精神。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指责:你自尊心太强了。
也就是说如果自尊心太低,就不好,如果自尊心太高,最好是适度的。然而,我们认为自尊只是我们性格中积极的一部分,应该努力培养。换句话说,自尊越高越好;相反所谓的爱面子、追求虚荣、盲目骄傲不仅仅是自尊,更是自卑的表现。比如:吃完饭,一个同学在校园里找了个板凳,打了个盹。当他醒来时,他在饭碗里发现了几分钱。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普罗米修斯被问到他是什么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