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如何教育

如题所述

在很多学校都有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任何问题都不会孤立存在,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具体的原因,都是一道教育的难题。

比如你说的这个孩子,因为爸爸触犯法律坐了牢,父母离婚又跟着妈妈从乡村来到城市,他孤僻的原因实际上是基于他的双重自卑:一方面周围是城市的同学,而他来自农村,另一方面相对于健全的家庭,他身处离异家庭,父亲又吃官司。

一方面,从农村来到城市,离开他自小生活的熟悉环境,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本身就需要过程。儿童最需要友谊,最需要其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可他的伙伴、他的朋友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在学校也得不到爱。

另一方面,他没有健全的家庭、缺乏父爱,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往往会有两种情况,或者也很冷漠、缺乏母爱,或者心怀歉疚、过于溺爱,这两种极端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双重自卑造成了他的孤独,他的心灵深处其实格外需要爱。但是,家庭和学校中爱的双重错位和缺失,毫无疑问孩子肯定会出问题。当他得不到所需的关爱、理解和认同的时候,他的心理会发生逆反,会通过特殊的、甚至触犯底线的行为,比如招惹其他同学,去引起别人的关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的孩子,仅仅靠好言相劝不能够解决他的根本问题。需要深度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解开心结。究竟怎样去帮助他?毫无疑问,爱的缺失必须要用爱来偿还,逆反的心灵必须要用爱来舒解。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去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近,而是让孩子们之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此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需要用教育的智慧来呵护这个孩子的心灵。家庭的变故是这个孩子的伤口,所以,不要直接去讲这个孩子的遭遇,而是通过大家共读关于友谊、关于成长的相关题材的童书,像《一百条裙子》这样促进孩子们彼此沟通、彼此相爱的读物,会让孩子们产生爱的移情,会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站在这个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在教室里形成了融洽的氛围,这个孩子在同学之间得到了爱和理解,他就会真正产生变化。

作为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应该走进这个家庭,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实际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他的父亲尽管在坐牢,但毕竟是他的父亲,可以通过探望父亲或者父子通信的方式,进行亲子关系的修复。与此同时,对母亲的教育方式也要进一步了解。根据常理推测,如果这个母亲本身具有教育情怀、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怎么去帮助孩子,孩子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无论母亲是属于冷漠型还是溺爱型,都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母亲矫正。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家庭原因。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很少有老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家访,很少有老师真正地去走进学生的家庭。其实,我们应该鼓励老师进行家访,尤其是通过家访而深入了解这些孩子。作为老师来说,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爱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爱,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爱,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人生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惧怕问题、回避问题,问题永远都是问题。如果勇于面对它,努力解决它,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所以,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人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成长的,解决一个问题就进了一步。

当孩子逐步好转起来的时候,我相信,老师也会同时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幸福。祝福你,祝福这个孩子,愿你们都能早日收获成长的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7
如何教育“问题学生”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总是难免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品德行为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首先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问题学生多数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相信每个班级都会有以上类型的问题学生,让各位班主任头疼不已。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以下,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了解、研究他们
为班主任遇到问题学生,都会非常生气,头痛。和他们谈话就会用命令的口气告诉学生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用自己熟悉的一套方法,软硬兼施,使学生就范,用“管理代替教育”。这样做的效果一般会很不理想,有时还适得其反。因为每个问题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当我遇问题学生时,首先会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成长背景.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特点,平时我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改变他们以前给同学留下的印象,树立他们的新形象。在每月民主竞选班干部的过程中,我也总是故意撑他们一把“腰”,让他们“翻身当家做主人”,发挥他们的正面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学生”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在表扬、鼓励方面决不能吝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2)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为什么要那样做
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一般和其的家庭教育不当有密切关系。由于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有的母亲在家,因或溺爱或经常唠叨,使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话。有的留守学生,因是“隔代教育”,或亲戚帮忙监管。大部分是溺爱远大于严教,放纵远大于约束。慢慢形成对孩子是素手无策,只剩下唉声叹气。有的学生为了讨得家长的喜欢,在家里很乖,在学校问题不断。在学校和家里形成了双重人格。常常给问题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发现家长最爱说的话,就是我们也没办法了,请老师帮我多教育一下。由此可见,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不正确,但我们的家长要么是文化素质不高,要么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忌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请家长,家长来了后,就和孩子一起被批评,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时间久了,反而召致家长和学生的反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不如教给我们的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者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说明为什么。因为有的家长和学生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家长就是方法欠缺。这样不仅能和家长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还能影响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孩子都是民工子女,他们的家长他们的家长大多在外地忙于生计,有的一年才回来一次,和孩子的沟通很少,更别说感情的交流,加之他们的文化素质也不高,更加不懂得怎么去关爱孩子,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气极了就是一顿棍棒,完了就了事。我常常和问题学生家长联系,告诉他们不能以暴力来征服孩子,尽可能的感情交流。有一次,我班一个学生,他多次迟到,我请他家长来聊聊,问问怎么回事,谁知他爸爸一进办公室一边骂,一边耳光就上去了,这一举动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未起到任何效果。通过和一些后进生的家长的交谈,我发现很多家长遇到孩子犯了错误,不问任何原因,气急败坏地对孩子一顿打骂,以为这样,就是严格管教孩子。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这时还不如教予家长一些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而对我们的问题学生,尤其是学习上的后进生,他们为什么学习跟不上,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怎样去学习,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他坚持这些学习方法,并告诉家长怎么配合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