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发现真的变慢了么?
你是否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辛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却总感觉时间过得比之前慢了许多。这并不是错觉,爱因斯坦曾经提到过:当物体在不断运动时候,时间流逝速度相对于静止时要慢。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过去总结出的理论已经可以支持人类文明在更大范畴内进行探索。但是科学家们却表示,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到,如今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确实在明显放缓。
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毕竟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远超想象。很多人会随时随地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Xbox360等炫耀。
的确20年前的电子游戏界面大多只是粗糙的2D画面,而如今的互联网游戏已经是足可媲美真实世界的3D虚拟画面了......可有没有发现这些似乎都是基于IT互联网技术延展的,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仅有的科技进步亮点了。
为何我们会感觉人类科技进步“停滞不前”呢?真的有力量在阻挡科学发现的研究与发展么?科技的发展真的变慢了么?
究竟从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瓶颈呢?
首先现代科技大爆炸只是表象,科学理论的研究早已遇到瓶颈,都是在原有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进行应用层面的拓展。
科学奖项的获得上可以看出,近年来诺贝尔奖绝大部分还都是在证明几十年前的理论;医学领域上,以前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攻克;科学理论领域,当今世界的确没有类似万有引力、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样具有跨世纪重大意义的理论出现。
其次跨世纪的科学伟人明显在减少。人类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历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突出的科学家,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牛顿,特斯拉,爱迪生等等。他们的出现都让人类的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的贡献是创造性的。
在他们逝世后多年,很多的科学研究仍在继续探索和延展,甚至很多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基于这些科学家所留下的著作而进行的。曾经有一张网红照片,是做了一个20世纪所有杰出贡献科学家的合影。有网友笑称,如果这张照片上的人都没有出现过,那么我们的教科书是否都会薄一半呢?
再者21世纪的宇宙探索领域创新成果不够突出。记得60、70年代科学界曾有人预言普通人可以自由往返于空地之间;飞行已经成为了人类最普遍的交通方式,不必再受堵车之苦;人们不必再承受疫病的困扰、癌症已经被攻克;高度发达的基因技术可以应用到人体的改造,甚至可以提升智力;人类在21世纪初期,就可以成功移民火星,并且建设人类新的家园……
然而40年后的今天,这些当初的预言都实现了么?遗憾的是,事实上这些预言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
是谁在阻挡人类科技的发展呢?
第一,来自社会道德观、传统伦理观的阻碍,是科学新发现无法准确定义。近年医学界中出现将受精卵子植入孕母子宫,由孕母替代完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圆了那些无法孕育孩子母亲的梦想。但是这种科学技术违背了传统道德和伦理方面,使社会关系复杂化。
例如美国轰动一时的“M婴儿事件”:玛丽·怀特自愿在取得报酬的前提下为斯特恩夫妇做“代孕母亲”。但当玛丽生下孩子后,宁可退还1万美元的酬金,也不愿放弃这个孩子抚养权,连法官都不知道该如何判罚。
这样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矛盾的,一边是孕育了他的妈妈,一边又是养育教育了他的妈妈,这个孩子到底要认谁是自己真正的妈妈呢?不管选择谁,都对另一个母亲都将是一种伤害。
第二,传统道德观和家庭观等社会矛盾是科技新发现无法无法应用和推广。克隆人说白了就是无性繁殖,复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人类个体,这又出现难题了。克隆使人伦关系发生混乱,人权模糊,彻底颠覆了世代传承的观念,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
克隆人与人体细胞核没有直系亲属或者血缘的关系,这就很难让人们违背传统道德观和家庭观而接受其应用;在法律上,也无法定位其继承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克隆人与被复制的个体都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和情感缺失,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幕幕家庭悲剧映入眼帘。
所以虽然克隆人的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医学无法攻克的难题,但是仍然被很多国家禁用,欧洲各国就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禁止克隆人协议》,认为克隆人有损于人的尊严,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因此克隆人技术虽然已经成功,但在没有被社会认可之前,仍然无法得以运用和推广。
第三,能源的日益匮乏,导致很多课题不得不改变原有技术需求,延长了技术成型时间。人类自从跨入工业时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但是从电气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科学发现的脚步却明显放缓了。
汽车能源、航天航空,计算机、互联网等等这些现代科技,电气时代都有,只是在不断强化技术修补与强化。我们并没有革命性的科学发现,根本原因在于能源问题,我们目前没有足够的能源去实现。
当能源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实现人工科技合成食物,制造出星际发动机,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可以通过操作超巨型计算机达到原子级别的实践... ...而实现这一切,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最后,社会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着科学发现的全面落实,阻碍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由于社会舆论缺乏系统的监督,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致使一部分资金投入倾向于高耗能易转化生产力的项目。
很多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转化还未出世就被压制、窃取,或者因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胎死腹中。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把能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因素直纳入新科技成果的综合考核指标之中,切实引导扶持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
同时,完善具体的配套法规制度,促使《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相关原则和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和实施,为自主创新科技保驾护航。
支持、理解与推动
其实我们之所以感觉科学一直在原地踏步,和时间的发展有分不开的关系。上个世纪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累。
人类5000年都没达到的科技发展速度,为什么要强求在这200多年的时间爆炸式的进步呢?科技成果是科学家们一次一次的建立模型,被推翻又周而复始,不断打磨之后所得出的结果,而现在我们的科学也是正在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
科学是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组成的,理论遇到了瓶颈,但当今的技术却是黄金期。毕竟科技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新技术走向成熟、实践、运用都需要一个过程,社会才能逐渐认可这项技术的价值。
就像这次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的由中国承研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首次亮相,就万众瞩目。从疫情爆发伊始,人们就翘首以盼疫苗的研发成功。
可一般来说,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历8-20年,这次的研发可以说早已经是火箭速度了,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胜利曙光已经展现无疑,但不到最后安全应用的阶段,仍然需人们的支持、理解与耐心等待,这些才是科学家、学者们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
所以关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的发展成果,人类还是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也许我们自己都没发现,一直以来定义某项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与评判,更多的是用回顾的视角来审视它从诞生、成长到绽放光芒的整个过程的。
我们应该给这个仅有200多年发展史的少年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发展空间,静待其光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