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泄洪区的农民为何不移民到其它地区?泄洪区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这两天相继看到安徽滁河全椒段炸坝泄洪和王家坝开闸放水的消息,作为在皖北长大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生活在泄洪区的群众又不得不放弃耕种了多年的土地,来到地势较高的临时居住区生活。由于地势的原因,无论是长江还是淮河,在从湖北、安徽境内流过时,都会变得相当平缓,每到降雨量非常集中的年份,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河段就会极晚发出留滞问题,致命干流水位升高,洪水压力极大,在特定的区段进行开坝放水,将洪水引至泄洪区成为缓解长江、淮河干流洪水压力,以及降低整体汛期风险和损失的无奈之举。有朋友不禁要问了,既然泄洪区每隔几年都要被淹一次,那么为何不将这些处在泄洪区的群众永远撤离,移居到安全地带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泄洪区是如何形成的。一条河流的流向,总体上看肯定是顺着地势从高到低的方向流动的,而河流的上游,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河流,往往都是源于高山区域,那里的冰雪融水成为河流的首要补给源。从高山上下来的融水,在山川中穿行,受到地势剧烈变化的影响,落差一般都会很大,所以奔流速度很快,同时快速、强烈地侵蚀周围山体以及河岸两侧,水中势必会溶解或者夹带着一定量的矿物质以及泥沙。


对于一些外流型的河流来说,当河流一直流到中下游时,地势往往变得非常平坦,由于落差的减少,使得水的流速快速降低,原来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逐渐沉积到河床中,同时,水流对两岸及河床也会持续进行摩擦和冲击,这两种综合作用的影响,会使河流行进的河道产生比较缓慢的变化,向着越来越弯曲的方向发展。那么,通过长期的这种河道位置变化,或者受到强降雨的影响,会使得同侧相邻的弯曲河道慢慢靠近,最终水流会跨越这个弯曲点,以直线的方式向下游流去,原来的河道的水量就会慢慢减少以至于枯竭,形成滩涂或者冲击地。


那么,在河流长期的这种变道之下,这种河流冲击地的区域也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稳定平衡的状态,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河道的变迁也会在这个区域内反复进行,重复着从河道到变滩地、从滩地变河道这样的循环过程。久而久之,这样的地区也就会持续发生着被河水淹没、以及河水退去可以耕种的反复过程。利用大自然的这种规律,处于河道经常摇摆变换的区域,也自然成为可以有效引导洪水的地区,泄洪区的范围也就这样形成了。


但是,对于通过泄洪的方式,将洪水引入居住着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泄洪区,来以此缓解河流干流洪水的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肯定不能这么做。从目前像长江和淮河这样,径流量在夏季占比非常高的河流来说,其天然的河道条件、地形地势条件、配套的水利工程等,都还达不到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水量的目的,特别是遇到长时间的强降水,河道承载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任其水位上涨,那么一旦出现溃坝,不单单是这些地势较低的蓄洪区遭受损失,下游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群众都可能会受到威胁。因此,对于泄洪时机的选择、泄洪量的多少、淹没区域的预测、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等等,都是有关方面制定和实施泄洪方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闸门一开,洪水翻滚,淹没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良田,还承载着泄洪区广大群众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那么,我们为何不将这些时常遭受泄洪之苦的群众迁移到别处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泄洪区的面积巨大,而且受到上游河水冲击影响,在这里会沉积大量的有机质,使得每次洪水退去之后土壤质地和肥力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何泄洪区一般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如果从时间上看,并不是泄洪区长时间都会有水的侵入,只是在特定的年份,特定的时机才会毁坝或者开闸放水,从统计数据来看,像安徽王家坝蒙洼泄洪区,平均每3-4年左右开闸放水一致,每次放水对泄洪区的影响时间大约为2-3个月,剩余的时间这些耕地完全可以继续耕种。


二是泄洪区所在的省份,通常都位于长江、淮河的中下游,这里人口非常密集,人均土地资源较其它省份少很多,耕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同时,这些区域也都历史悠久,人文氛围浓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非常深厚,对于故土肯定难舍难分,一旦洪水退去,势必还会回来耕种。


三是泄洪区农业用水资源相对丰富。虽然在泄洪时间内良田被淹,但是在两次泄洪之间的这段时期,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上佳期,因为地势低,汇水容易,存在着许多沟渠和小泡沼,即使是在枯水期或者干旱的年份,这些水资源也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补给,而且取水路程短,没有太大的高差,用水相对其它地方要容易得多。


因此,泄洪区与三峡、南水北调工程不一样,它带来的被水淹没问题虽然具有气象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但从总体上看问题是临时的,操作起来也是可控的,无论是从影响时间、农业生产、还是群众意愿上,不需要大规模实施移民工程,因为良田不可荒弃,资源不可浪费。今后需要做的,就是在科学实施更多有利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从全系统、全流域的角度,持续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使水“活”起来、“动”起来、“畅”起来,尽最大能力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最终达到可以有效抵御强降雨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1
泄洪区的面积巨大,如果转移到其他地方,会对其他地方造成严重的负担,而且泄洪之后,往往当地的土质环境会变得更加好,更适合农业耕种。泄洪区的出现是由于夏季暴雨水量丰富,不得不寻找地方疏通。
第2个回答  2020-08-12
由于地理关系导致的泄洪区由于地势比较平缓,而且比较大,适用于泄洪。要是为了保住堤坝,所以一般来说就是这样。但是也不是经常性会导致这样的,由于暴雨的关系才会导致泄洪区泛滥。
第3个回答  2020-08-12
在红旗的农民为何移民到其他地区去泄洪区是如何形成的,泄洪期是国家为了安全房间着想,开车的谢洪金芳把排风水排放出来。
第4个回答  2020-08-31
因为泄洪区的土地比较平整和肥沃,所以农民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方去,泄洪区是由国家统一划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