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甘作文 古今中外+纵横书海》读后感

如题所述

  读《书海泛舟记》有感
  《书海泛舟记》(范福潮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是一本讲述读书、藏书的散文集。正如本书介绍中所说:“作文始末,作者后记论及甚详,大抵于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断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联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亦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断。”
  本书的作者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成长的青少年时代适值“文革”时期,按理说,这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彻底断裂的时期,然而恰恰是因为作者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国文教员,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在儿子成长时期传承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使作者养成了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对书的一辈子痴迷。这本书,就是收录了作者回忆自己幼时与父亲一起读书、购书,以及与一些长辈书友们交往的故事。其间也描述了很多中国文、史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心得。读来非常流畅有趣,更会有不少为人做学的收获。
  非常羡慕作者有一位博学睿智的父亲,在作者孩提时代,能给予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到指导孩子有选择的读书,到学习各种好的读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文中描述的父亲又仿佛是一位经历过人生事故的“高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曲、赋、医学、下棋、气功等等都非常精通,可谓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高士”。
  在阅读过程中,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跟随作者一起“阅读”那一本本书(可惜,作者当年是真的一本本读下来的,现在我们只是跟着了解一个书名和梗概,终是隔了一层)。虽然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但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却非常羡慕他生活的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作者的童年既有好书相随,又有好友相伴。游泳、看戏、郊游,这些都显得那么有生趣。但可惜的是,伴随着“文革”的到来,作者身边的不少文化人也遭遇了变故。而这些,又都在作者的文章中呈现出来。
  阅读本书,除了接触到很多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体验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水平很高。行文不华丽雕饰,但是很有古意,文章不长,又很讲究格局。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究其原因,本书中就有答案,那就是父亲对孩子作文的培养。可以说,在读了这些介绍读书写作的文章后,如果自己也能有心认真依样描葫芦,学他个三年五载,读书作文都会有小成,只是现在的我们已经很少会去下那个苦功夫了。所以,也就只好把这本《书海泛舟记》捧在手里反复玩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