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镇的名胜古迹

如题所述

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和“江北小苏州”之美誉。主要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旅游区,龙山文化古城迹址,任疯子墓、景阳冈、挂剑台、乾隆晾衣台、五体十三碑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店铺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化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 任疯子,讳山,小字喜悲,号清灵道士,祖籍范县。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道士,后在张秋运河东岸戊已山显惠庙尸解,传为飞升为仙,因善称“蜕仙”,民间称为“任大仙” 。
在山东阳谷县的张秋镇,任疯子是妇孺皆知的仙道一类人物,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类似济公式的故事。当年,附近村民筹资新建了任疯子庙,以示纪念。任疯子墓位于张秋镇运河东岸。现存墓直径2.5米,高1米。墓前有石碑一块,高2米,宽0.8米,厚0.3米,正面阴刻行书“明蜕仙任疯子墓”,背面阴刻500小字“蜕仙任疯子小传”,详细介绍了任疯子的家世及业绩。此碑2000年7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保护单位。 季札挂剑台位于阳谷县张秋镇挂剑台内,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挂剑台在张秋镇南水闸东北堤下,又称挂剑祠,亦称季子祠,有徐君墓在其旁。元代时即记载有古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处”八字。明正德十一年(1516)在张秋工部分司任管理河道官的杨淳修建季子祠,并树碑刻诗。其后,明隆庆年间、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来张秋的文人、官员纷纷题咏镌碑,并续修季子祠。五体十三碑就是保存至今的十三块诗碑,除一块碎裂仅存残字外,其它十二碑都基本清晰可识。碑刻共刻有13位作者的26首诗,字体楷行草隶篆五体兼备,很有书法价值。其中有元代诗人萨天锡,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屠隆、傅光宅的诗最引人注目,尤其屠隆诗碑对研究其生平和诗书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阳谷县张秋镇贺兆泉家中有十三快石碑,上书真、草、隶、篆、行五种字体书写的元明清三朝代文人墨客诗词24首。
清朝时期,贺兆泉的祖父看守真武庙,当时,“五体十三碑”就在庙里。为了长久保护好十三快石碑,贺氏祖父将石碑作为基石盖在房子上,并交代后人,再穷不能卖房子。八十年代,文物贩子想从贺氏后代买走石碑,都被他们拒绝。
当年,张秋镇政府协同省市县文物部门,在取得贺氏家人同意后,拆掉旧房,将十三快石碑扒出保护起来。
春秋时,季札因重信义名闻千古,季札挂剑的故事就发生在今阳谷县张秋镇,司马迁《史记》与刘向《新序》中均有记载。季札挂剑台原在现张秋镇政府驻地东一公里处,台北原有季札祠。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7年),挂剑台及祠庙皆被大水冲没,而立于季札祠中的十三通历代名人诗文碑刻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有一个贤能的太子季札(延陵子),因看见国内诸王子之间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争战激烈,为了躲避这亲族间的争斗,便向国王请求出使他国,于是吴王派他以吴国特使的身分出使晋国。途中,季札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二人很快成为知心朋友。徐国国君暗中喜爱其腰间佩剑,但不好意思要。季札心知,季札在出使中的佩剑,不但可防身,而且也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但因出访国事未毕,无法赠剑,只得心许此愿;季札出访结束后,又经徐国,听到徐国国君在他回来时已经病亡的消息,季札不愿背弃心中的承诺,季札便到徐国国君的墓前,默默地拜祭,然后将宝剑插在徐君的墓前。从者说,人已经死了,还给谁呢?季札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曹植诗《赠丁仪》赞曰:
初秋凉气发 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 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 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 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 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 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 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 亲交义不薄
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每日来游览者络绎不绝。 位于镇北街小学院内。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座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间,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东西长11米,南北宽7米,高10米左右,为歇山顶,木构架梁,不施斗拱,灰瓦复顶。整个院落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总面积600平方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