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依然落后原因,措施

如题所述

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前,苏联实行的一直是斯大林模式,就是一切以迅速强国为主,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这在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过快的工业增长和农业的停滞不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粮食短缺,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暴露了出来,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政府重视,他们依旧大力发展重工业。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打算通过改革农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改革。
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年6月,政府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次,改变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第三,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946年后,政府为督促庄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并规定产量愈高税额愈多。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副业生产日渐缩小。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1958年1月,取消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在政府的鼓励下,副业经济迅速发展。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安家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丰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人力和粮仓,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荒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还有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掉。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1953年,农村共有74万台拖拉机,1964年增长到154万台,谷物收割机从32万台增至51万台,卡车从42万辆增至95万辆。政府还从资金方面帮助农庄,免去农庄历年欠国家的债款,同时不断扩大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1953年为5.8亿卢布,1964年增为12.5亿卢布。
赫鲁晓夫的政策在某些方面操之过急甚至盲目,有许多的失误,但是他的改革还是取得了许多的成效,在改革初期较大的促进了苏联长期停滞的农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的事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