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张进,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患上“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抑郁症中的一种。经历半年的与抑郁症的抗争,在心理医生帮助下,走出抑郁症的阴霾。因为这段经历,使他立志成为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治愈。这本书是上册,侧重理论知识,下面的内容是我总结他书中精华内容。

1 大脑中的 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2 贫困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贫困引发抑郁,抑郁加重贫困。很多调查表明,贫困生,失业者,农村里衣食堪忧的穷人,他们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3 基因遗传 抑郁症的遗传度达到80%

4 性格特点  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这些性格易于让大脑处于紧张状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破坏了大脑分泌神经递质。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状态,是对自己的谴责和攻击,这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自卑、压抑、自我评价低的情况。

双相情感障碍是 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疾病 。躁狂相的特征是兴奋、激动、乐观、情感高涨;抑郁相恰是另一极端,是悲观、呆滞、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二者可交替循环发病,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它处于抑郁相时,和抑郁症几乎没有区别;假如其躁狂表征不明显,即呈“软双相”,所以双相情感障碍经常被误诊成单相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从社会适应,社会交往方面,抑郁症患者更接近正常人,你和他交流,能感受到他和正常人很接近,思路很清晰,他的痛苦体验也很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就有一些脱离主流的表现,有一些精神病症状掺杂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没有正常思路,情感表达很糟糕,完全游离在正常人群之外。如果为精神疾病画一个谱系,那么 抑郁症在最左边,精神分裂症在最右边,双相在中间。从左到右,越来越脱离社会。

海马(Hippocampus):海马也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在处理长时程记忆和回忆中起到主要作用。海马和杏仁核的功能有相近之处,正是这部分脑区使人产生了恐惧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积比常人小,因为抑郁症发作导致海马缩小,所以抗抑郁药物在改善神经递质平衡的同时,还可以刺激和增强海马的神经细胞的分支生长,这种生理变化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才能产生疗效。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增强记忆,并且在学习和回忆中起作用。血清素(Serotonin),又称5-羟色胺(5-HT),辅助调节睡眠、食欲、心境,以及抑制痛觉。它和自杀的高风险率有关。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主要作用于血管收缩,提高血压。它有可能触发焦虑,和一些类型的抑郁症相关。它同样辅助于动机决定和奖赏。多巴胺(Dopamine),对于运动功能起主要作用。其传递异常很可能与精神疾患有关,会产生幻觉、妄想等扭曲的思考方式。谷氨酸(Glutamate),是一个小分子物质,被认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双相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发挥作用。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氨基酸,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有可能平息焦虑。

恐惧  科学家通过功能成像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结构中扁桃形结构颞叶,在恐惧、焦虑和害怕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在扁桃形神经系统工作的过程中,一种名叫stath-min的蛋白质,也叫“癌蛋白18”,会引起人们对恐惧的回忆。

悲伤  引起大脑中70多个区域的活动变化,包括杏仁核体和海马体、前额皮层和前扣带皮层,还有脑岛(颞叶下面的一小块皮层区域)。

共情  需要大脑几个区域发挥其正常功能:大脑颞叶末端处理和记忆微妙的语言信号;颞叶和顶叶的连接部分负责记忆事件,做出道德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身体行动;额叶前皮层处理“共情”感受中包含的许多复杂的推理。

爱情  深切相关的大脑部位包括脑岛、前扣带皮层、海马体和阿肯伯氏核。换言之,这些部位介入了大脑中的情感、感知、记忆和奖励等等活动。科学证据表明,爱情果真是盲目的,因为浪漫的爱关闭了大脑中进行推理的部位和杏仁核体。在激情燃烧的情况下,大脑的判断和恐惧中心也暂时停止工作。爱情还关闭掉“心智化”所需的大脑部位。

宗教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所谓的“信仰分子”——大脑神经传递中的血清素。血清素能产生多种错觉,如幻觉、感知错乱、感觉自己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等等。血清素含量越高,人就越容易相信神灵的存在。另外,电刺激大脑中的前颞叶,可能产生宗教上灵魂出窍或升华的超然存在感觉。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1874-1938),曾创立“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等,其精髓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还曾总结出情绪的五大规律:

1.任何一种情绪,只要不对它追加新的刺激,经过一个过程后会自然衰减。“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2.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反复重现,人就会慢慢适应,情绪也会随之减弱、消退。譬如身处一个恶劣环境,刚开始情绪很糟糕,时间一长,习惯了环境,烦躁就会自然消减。“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3.任何一种情绪,经过宣泄便可能衰减消退。譬如愤怒经过发泄,便能够平息一些。4.有些情绪,譬如对爱的渴望,如果得到满足就可能衰减消退。5.如果对情绪硬加干预,不断添加新刺激,反而会蓄积成更大的破坏力量。

森田的基本精神: 顺应情绪的自然规律 。或听任其随时间流逝,或任其反复出现而麻木,或宣泄它,或满足它。相反,如果和情绪对着干,试图战胜它,就会产生更大的情绪。

认知疗法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学派之一,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治疗效果类似,可以改变人脑的物质和结构,从而治愈患者。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思维决定情绪,情绪源于想法 。即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贝克提出调整认知的原理和方法,个体的认知结构由浅入深依次分为:自动思维(某种情境诱发的大脑中迅速涌现出的想法);认知歪曲(包括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等);功能失调性假设(个体对于事情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或者行为准则);图式(早年发展中获得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认知结构)。

贝克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理念:主要应聚焦于导致抑郁的消极思维,从而修正不同水平上的认知评价,发展意识层面的理性思维,并强化积极行为模式,改善不良适应性行为。这样,认知、行为、情绪、生理四个层面形成良性互动,使得情绪和行为模式向积极和理性层面螺旋上升,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一步是认识自我。可指导来访者自我监测自己的日常活动,量化评估自己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然后制定循序渐进的任务计划,活化其退缩行为。研究发现,这些行为活化策略对缓解抑郁非常有效,并且给患者者创造了识别与修正负性认知的机会。

第二步是观照内心。抑郁的产生与个体近期的应激生活事件密切相关,治疗师应该与患者通过讨论、评估和识别,发现来访者的错误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如何用积极方式表达和宣泄负性情绪,重新思考、计划和审视,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第三步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充足的技能,用一种僵化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利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提高患者的适应性,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