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上)读后感

如题所述

[《曾国藩》(上)读后感]
曾国藩乃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上)读后感。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曾国藩,这位大清帝国的挽救者,这位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怀着敬畏的心走进了《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算是当地的富足人家,但就是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一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曾国藩的身上,其爷爷在曾国藩出生之前便梦见了巨蟒降临,觉得是祥兆,虽说没什么依据,但也说明了他们一家对曾国藩寄予殷切的希望。而曾国藩也果然不负厚望,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全因他的勤奋好学,读后感《《曾国藩》(上)读后感》。每天都是闻鸡起舞,五岁的时候便早早的起床读书,所以在同龄的孩子中,曾国藩一向是成绩优异,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曾国藩几次异地求学,发奋图强,为了今后的辉煌岁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曾国藩早年专做学问,学做圣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他对知识的痴迷程度也做着实令人咋舌。有一次曾国藩在进京赶考后回家的途中看见了一本梦寐以求的珍贵藏书,但价格竟是一千两!当时的曾国藩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手中仅有的一千两是从父亲朋友那儿借来的,恋恋不舍的放下了心爱的书,而晚上竟因没买那本书而睡不着觉,于是他便在第二天早早的拿了一千两买书去了,来到家乡后,妻子几乎认不出他来--破烂的衣裳,如同乞丐般。从一本书,可见曾国藩对学问的追崇。毛泽东早年对曾国藩的道德文章和功业都予以高度评价。他把曾氏尊为既得大本大源的圣贤,把曾氏编的《经史百家杂钞》奉为通晓国学的津梁。

总之,曾国藩早年专精学问着实取得不小成绩,他的门人李鸿章曾感叹地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曾国藩关于治学修身齐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论述,对后人仍有研究和弘扬的价值。

曾国藩故居图片
  〔《曾国藩》(上)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