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亲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

1、贡礼官

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2、家祭

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宗,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3、出发

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4、红包

出发前贡礼官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扩展资料:

定亲在中国古代婚礼“六礼”一般含有纳吉、纳征、请期三项。古代的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 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现今的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

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现今所说的“送彩礼”、 “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

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订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现在订婚结婚的行情,取现社会现状行情,按订婚前的准备和结婚当日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订婚:

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对。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表。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

(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现在市场的碗分骨质瓷和陶瓷,建议还是买陶瓷,耐高温不易裂,而且还不像骨质瓷那样日子久了容易积污垢。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3)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六样在专门的店可买,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专门用脸盆和包装纸包好,需提早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预定)。

3.订婚日: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钱(皮箱钱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让姐姐出嫁拉着皮箱不肯走,你要给他钱他才肯放人,上辈人这么解释的,还有就是女方要是独生子女,就给女方的妈妈)。关于皮箱钱,也有是在结婚日给的。皮箱钱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后给双方父母敬茶,向亲朋好友敬酒。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8
“定婚”即古代“六礼”之一的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
“定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榆次的定婚也称“定盟”,由男方携“四饰礼”(四样饰物)前往女家,女方接受礼品,并宴请男方来人。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祁县、平遥一带,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各县的风俗不一,还是尊从当地习惯为好。
第3个回答  2018-03-30

    男女双方长辈商定订婚事宜,虽然现在是自由恋爱的时代,但在结婚这等终身大事面前,还是需要征求父母长辈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在订婚之前需要与双方父母长辈沟通订婚事宜。特别是在思想相对传统的家庭,或者是大家族,订婚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必须要跟长辈商议的。

    聘礼,大部分地方有订婚金饰的说法,如四金或者是五金,这是男方需要提供给女方的订婚礼,包括: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链等,很多人会说金戒指,其实现代很多订婚已经不需要金戒指了,很大一部分用的都是钻戒。当然除了这些属于男方给到女方的金饰之外,男女双方还需要给对方的长辈准备礼品,这部分现代订婚流程已经没有特别的限制了

    戒指,在古代的订婚中,男方是需要给女方提供金戒指的,但是随着钻石进入中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订婚钻戒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特别是订婚戒指的寓意,是在选择订婚戒指时最在意的,比如说:唯一印记的戒指因其独特的理念:一生只能买一枚,成为了订婚戒指的首选。意味着当一个人把这枚戒指送给你的时候,你就成为对方的唯一,唯一印记戒指代表着永恒的爱。就像是钻石的意义一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订婚的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女方的父母都希望男方可以主动到女方家拜访,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所以一般订婚的场所会选择在女方的家里,同时在家里大家的交谈也相对来说比较亲切,免除了外人的打扰。当然也有选择在外面酒店举办订婚的,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相对大的家族一起吃饭约定,在选择酒店时一定要照顾到双方家庭的口味区别,以及酒店环境,一定要选择在安静优雅的酒店。

定亲是中国很多地方的婚俗。定亲通常是男到女家。去时需带上定亲礼物、礼金等等。

中国传统定亲风俗自古已有,古代有纳吉、纳征、请期之说。《诗经》: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在中国定亲风俗也因地而异,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定亲习俗也颇有特色。

【传统民俗】

定亲在中国古代婚礼"六礼"一般含有纳吉、纳征、请期三项。

古代的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 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现今的语言来解释,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现今所说的"送彩礼"、 "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风俗习惯】

定亲定亲是中国很多地方的婚俗。定亲通常是男到女家。去时需带上烟酒、猪肉、果馅以及给女方的衣物等。为图喜庆和吉利,所带的礼品均为双数,视情况不等。一般情况下,烟为两条,酒为两瓶,也有带4条烟4瓶酒的;猪肉为4斤,也有带6斤、8斤的;果馅一般带24个,也有带48个的。当然,带得多,则被众人称为有钱、大方;带得少了,自然就会被视为人穷、小气。但对女方来说,不成亲是两家人,成了亲就是一家人,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而女方则送男方一双"稳跟鞋"和一条裤带,意喻着这桩婚姻将男女双方牢牢系在一起。定亲的仪式一般很简单,在媒人的主持下,参加定亲的有男女双方及双方的家长和一些亲人。大家在一起喝喝酒,吃吃饭,拉拉话,认认亲,定亲的仪式就算完了。再以后就是结婚的事了。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定亲风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28
礼金有好多种说法哦,一种是一生一世
就是 1W1, 还有一生一妻(起)是 1W7

有些地方没讲究的,直接两万。
山东有些地区是四平八稳,比如 4W8
一般2W左右 !
========================

老北京的结婚风俗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头等“喜事”。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中贯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在老北京的旧式婚俗中也得到了反映;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保亲

保亲,即介绍婚姻,俗称说媒。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等,由媒人传递,即《仪礼》中所说的“问名”。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是否门当户对。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再过“八字帖”。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叫“合婚”。因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称男女两方属相必须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

然后由“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和”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么属相等项,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叫“龙凤帖”。这就是旧时的结婚证书。

放定

放定即结婚。旧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少女订婚后,习惯上要改变头型发式,过去少女留辫子,一般不扎辫根,一过小定,就要扎上红辫根。讲究一些的家庭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首饰四样:戒指一个或一对;镯子一对;耳环一对;项圈一个,金、银或银质包金不等。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最后定局。这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财礼,女方亦公开索要,有时双方讨价还价,成为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陪奁

按老北京礼俗,女子出嫁的头一天送嫁妆,请男宾(四人至八人),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叫“陪奁”。

嫁妆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家庭经济状况决定。当年老北京有童谣唱道:“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仪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娶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