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写字不想工作,拖延症怎么治?

如题所述

我猜,每一个学者都有过不想写论文的时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不想起床的时候,每个士兵都有不想训练的时候,每个演员都有不想登台的时候。

我自己是个躁动不安的人,心态上。在我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弱,而又不安分…”我的躁动为我做学术的路带来过好多困扰,其中辛苦简直不胜枚举。我甚至因此严重怀疑过我也许不适合做学术。

由于不想干活、不想工作而又非得完成任务,我读博期间自我挣扎的同时也莫名其妙地读了不少心理学、管理学和 self-help 的书来寻找出路。而今想来,也算是种未可期待的缘分。冯唐谈他爸,说他从来安静从容离佛很近,然而因为自己没经历过拧巴和挣扎所以也渡不了人;我于是安慰自己说正是因为我自己拧巴过才能更理解别人的拧巴和诊视别人成长的不易。谁让世间万物总好坏相生,祸福相依。

下面是一些我自己治疗不想写论文症的方法,零零散散的写出来,一半用于抵抗生活,一般用于纪念。我们都是肉身做的人,都避不开喜怒哀乐、贪嗔痴慢。面对“写论文”,有如面对“写报告”、“开会”、“见客户”、“做汇报”、“写总结”、“谈合同”、“备考试”、“结项目”…..它们有时让我们兴奋,有时只是我们工作中稀松平常的一部分,有时则让我们头皮发硬。然而它们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入口。就这样看着它面对它的时候,就像打一场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战役。打过去了回头看一定是场好戏。

有人说,不想工作是人反抗做奴隶的标志。随着年龄增长,你会逐渐认识到,即便遇到了自己最心爱的工作也偶尔会有不想工作的时候,that is ok。总有些特别牛的人可以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跳着舞去上班不是病,偶尔不想干活不算罪大恶极,自我苛责须慎用。

干活的动力常来源于三类:一是对把事情做好的向往;二是对事情做不好的恐惧;三是单纯享受做这件事的快乐。第三点动力可遇不可求,不可偏执。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依靠一号或二号动力拖着走。二号动力会让人辛苦,身体里屯着压力,从头顶到脚底,对大脑、颈椎、神经都有坏处。然而每个人多少都需要依赖它,关键要学会 balance。曾国藩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激”和“逼”也是有用的力量。

你拖延症的病因是什么?《我们都是拖拉斯基》(The Worrier’s Guide to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里把拖延分为不知道该怎么出手的“决定拖延”,和知道该怎么做而就是不想做的“行动拖延“。要治病先对症。拖延的病因常来源于“焦虑”,而焦虑又来源于:自我怀疑害怕失败完美主义害怕成功(what?!)低自我效能困难与不确定性讨厌工作

每种病因治疗不同。比如,完美主义症的人需要清除“应该思想”,练习接受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和害怕失败者需要识别扭曲的念头和审视恐惧的根源。——此书是心理学一大力作,有理有据,有细节有应对,建议常备身边,治疗拖延症的同时顺便更了解自己。

又一拖延症名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说拖延症可以利用: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在纸上,从你最愿意做的事情做起,往最不想做的事情上移动。躲避写论文的动力说不定会促成你把欠下两个月的书单全看了。亲测有效。

写论文中遇到的瓶颈往往是福不是祸,冲过去就是好汉。曾国藩:“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再进再困,再熬再奋”,极妙。想起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什么都没有成长性思维重要。完成个论文不是终点,老板夸一句或贬一句不是目的,投稿被收被拒不是结局——这世间哪有绝对的终点和目的地?厉害的人看自己成长了多少而不是暂时拿到了什么。强推《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读完一遍又想读一遍。它谈如何改变对成功、失败、付出、努力的认识。既然没有终点站什么最重要?心流,此刻,mindfulness.(另推 by Thomas Sterner)

两本关于写论文的书:《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by Wendy Laura Belcher:天天写,不间断,哪怕再忙,十二周也能写出一篇论文,有理有据。树立详细提供每周具体做什么怎么做的指导,据说有同事依次执行,12周真能写出文章。前几章尤其精华,值得每一个学术人阅读。《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Fifteen Minutes a Day: A Guide to Starting, Revising, and Finishing Your Doctoral Thesis》by Joan Bolker 。忙得没时间写毕业论文?作者说一天写十五分钟就可以。好处:1)每天都写所以避免单次写得时候花很久时间在记起思路上;2)每天都写所以无意识之间也会思考论文相关的事(比如跑步的时候想到一个新点子);3)一天15分钟是个即容易达到的目标,能促使人坐下来开始动笔,而一旦你有了“启动能量”,往往不止是写15分钟。

Prioritize, prioritize, prioritize—世界上的事情全在争抢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气很难守住自己的主线。任务总是很多,新鲜事总层出不穷,美国博士生常被导师的项目、教课任务、其他论文争抢时间,忘记了只有写完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切记什么对你最重要,把你最宝贵的“清醒时间”多给针对自己的“增值性活动”。除了你为自己的时间做主,没人对你的时间负责。学会做减法,学会说不,找到自己的“清醒时间”。增值性活动:创造性的、对你学业或职业上升重要的,构建你核心能力和技能的活动(比如对博士生来说完成博士论文、发表论文,构思和申请新的研究项目、参加研究方法的 workshop 和培训、教一门新课等等);维护性活动: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得不做但不能直接决定学业或职业发展的事情(比如整理差旅的报销收据、学校要求提交个人信息表格、写学校要求的评估材料等)

采用“自我实验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套路——自测早上写、晚上写、每天写、隔天写、集中写、分散写、多人写、单人写……的种种不同,逐渐摸索何种方式最适合你,如何安排计划最能坚持、最有效率、最不容易懈怠。这个过程无法通过别人替代,别人的方法不适合你。——《The Productivity Project》的作者 Chris Bailey 是拿自己做实验的高手,用一整年时间系统测试了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每天早上5 点半起床三个月,断网10天,完全跟外界隔绝10天,完全不做家务10天,完全不喝咖啡或任何饮料1 个月等等)。他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 BPT—Biological Prime Time,并且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说一星期头不梳脸不洗任何家务不做的工作效果并没有提升;说每天即便用一分钟做冥想也对工作效率有好处;说自己每天每少睡1 个小时,就失去了2 个小时的工作力。

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吗?《The Productivity Project》说研究表明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人在三周以后跟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的工作成果是一样的(笑 cry…)——原因是工作时间长的人的工作效率也会自动下降。另外,为了保持好的状态,作者说一定要留空闲时间给自己的大脑让它“wander around”,比如不带手机不听歌地出去散步。

在两个工作之间不断更换有可能能提高效率——比如写15分钟英文论文读15分钟中文书籍之类的——但效果会因人而异。更换工作内容的好处是让你跳脱出来,避免“细节沉溺症”。很多任务本身并没那么复杂,沉溺久了会丧失 big picture,边际效率递减。工作中多休息也能起到“跳脱”出来的作用,哪怕每次休息只有一两分钟。另外,研究表明在 deadline 来临之前选择帮助别人的人会比选择完成自己任务的人更容易按时上交任务——同样的道理,你看见了别人的困难之后,自己的任务就不是那么大的事了。你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建议你读《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by Sendhil Mullainathan,效率低可能不是由于不够沉溺,而是由于过于沉溺。

别怕犯错,别怕被拒,别怕不适感。不适感次数跟成功率成正比,“A person’s success in life can be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had.”(Tim Ferriss in )——别怕老板不满意,别怕别人的批评,别怕期刊的 rejection。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比不行动更靠近成功。拒绝“我需要是个完美 researcher”的想法,这世界上没有不犯错、不被拒、不被批评的 researcher.

文章要一鼓作气的写。数据收集到以后,别等别拖,把写作时间规划到 calendar 里面,雷打不动。写文章的战线拉的太长会“解嗨”,越往后越不想写,谈过太多次、想过太多次、present 过太多次、meet 过太多次,像反复水洗过的油画,味道淡了兴奋感没了。你如果现在不想写,就告诉自己,你现在遇见的困难如果拖到将来就会变成几倍于现在的困难,你现在的努力是在为将来的自己解决问题。

20 miles march (日行二十里原则)——20世纪初 Roald Amundsen 和 Robert Falcon Scott 各带队伍去争取成为首个到达南极的人,Scott 的队伍在好天气好状态下会加倍远行,坏天气坏状态下则止步不前;Amundsen 则规定自己的队伍无论晴天雪天日行15-20英里,状态好也不多走,状态差也要达到目标。结果是日行20里的队伍最终走到了南极。(Jim Collins 在《Great by Choice》里讲述的公司成长的重要原则)。——日行二十里,风雪不误,你才不会依赖“好状态”而完成任务。

把“启动能量”降到最低——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往往是需要较大的“启动能量”,一旦你把行动启动起来了就不需要什么能量了。比如坚持晨跑最困难是起床去穿上运动衣裤的时候,坚持弹吉他最困难的是去把吉他拿出来调好音,开始写论文最困难的是停止东看西看而去电脑前做好打开一个 word 文档的时候…所以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要把开始一件重要任务所需的启动能量降到最低,比如想晨跑的人前一天晚上穿着跑步的衣服入睡并把跑步所需的各种物品准备好能拿起来就走;想练吉他的人把吉他放在卧室里能拿起来就弹;想写论文的人使用一台能快速启动文件的电脑并把论文文档永远打开中….别忽视启动能量的作用。相反,想克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就增加它的启动能量,比如,把总忍不住看的 app 藏进一个又套一个的文件夹里而不是触手可及。(想不起来出处了…)

今天你计划了吗?——不预则废,定计划时要使用 SMART 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bound),计划定的太 aggressive 即便预了也会废。计划是需要逐渐调整的东西,调整之后就20 miles march,风雨无阻,觉得困难就当是刻意练习坚持力。

关于压力:一书说压力是好东西,研究发现人在某个阶段的压力大小和生活有意义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回想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阶段往往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作者的研究发现压力本身并不会让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但相信“压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人怎确实会在压力下出现身体问题。相信压力是在帮身体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人则不会有健康问题。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一种需要建立的能力:面对困难时自我苛责往往加重拖延。自我同情的能力在人遇见挫折、逆境、灾难时也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对离过婚的人在多久之后能走出伤痛状态的调查发现,最有助于帮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乐观、毅力等品质,而是自我同情。(by Sheryl Sandberg and AdamGrant)。如果你一直都用自我苛责来鞭策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换一种激励自己的方法,比如完成任务后的自我奖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拖延症,其实不是病,只是你的行动里不够,下面使一些建议

1、积极的心理暗示

调整心态,从今天 起,不再说“拖延症”三个字,而是改为“行动力”。

你不是有拖延症,你只是行动力不够。你需要做得,是提高自己的行动力,敢想敢做。同时加入一些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加强自己的行动力;

2、寻找自己的决定性瞬间,从自发性懒惰,到自觉自律

人性都是懒惰的,爱享受,会拖延的。很多人都是处于“自发性懒惰”的状态,享受当下,延迟真正自己也觉得应该要去做得事情,结果耽误了自己的成长和效率。但是有一类的人,就是能够做到“自觉自律”,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内在行动力强,自律性很强,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很重要,也能够做好自我管理。而从”自发性懒惰“到“自觉自律”,需要一些决定性瞬间,这个决定性瞬间,可以是人,或者事情。例如重大事故,亲人离世,是属于决定性的事情,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决定性的人,分两类,一类是比你高很多的高人,他们在见识,学识、格局上都比你高很多,和他们接触,你能成长很快;另一类人是不一定能在见识上提升你,但是他那种向上的力量足以刺激你努力,这类人也是你的决定性瞬间。生活中遇到这两类人都要珍惜,都是你的贵人。

产生了决定性瞬间后,一定要学习和自我输入,才能到自觉自律状态。

3、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上的,建议也可以使用,例如给自己的目标设置奖惩措施,不要过高设置太多目标,高估一天能完成的事情,学习情绪管理,合理用方法管理情绪,寻找竞争鼓励学习伙伴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提高行动力。

加油,祝愿你的行动力越来越棒。

第2个回答  2020-09-18

拖延症是当今世界上最多患者的心理疾病了。明明知道事情很多,急需解决,然而就是不拖到最后一秒钟不知道着急。一定要拿出比平时多十倍百倍的辛苦来完成事情,也不愿意平时就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归根结底,拖延症还是根源于不想面对问题。

要解决拖延症,就要学会化整为零,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一天。同时,给自己一些小的奖励机制。比如,完成了今天的日任务,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吃一块蛋糕,玩一个小时手机,完成了一个周的周任务,就给自己更大的一些奖励,比如买一件新衣服,出去看一场电影等等。通过延迟享乐感,不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因为这些事情,是你通过你实在的努力换来的,而不是随随便便招手即来的,它和你的努力分不开,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同时,你可以在做事情的事情关掉手机,将手机扔到一边,把自己放在一个短觉网络,没有Wi-Fi的地方,给自己设置一个闹钟,闹钟不响,时间不到,就不允许自己做其他的事情。通过强制性的戒除手机,其实还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第一人

微信公众号:白小白在线

id:bxb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