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学术论文

如题所述

张哲在学术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的研究主要关注景观地段的改造与利用。他的论文“融合中的超越:江浙山地景观地段内废弃石宕口的改造与利用”发表在2003年的《中国园林》第一期,探讨了如何将废弃的石宕口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个性的景观设计。


在2004年,张哲继续深入探讨风景区设计,他在《造园(台湾)》杂志的冬刊中发表了“从浙江新昌大佛寺般若谷景点的设计”,分析了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和场所个性。同年秋季,他又在《造园(台湾)》的九月刊上发表了“从浙江新昌大佛寺佛心广场设计”,聚焦于自然肌理特征的个性化以及人文内涵的表达。


2005年,张哲发表了论文“场所的诠释”,在《新建筑》第一期中,他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场所概念的重要性。随后,在2006年,他与韩凝玉合作,以丽江祥和区规划为例,提出了城市新区开发的原则,发表在《南方建筑》第三期。


2007年,张哲与周斌、杜顺宝共同研究了郊野公园入口空间的组织,以聚宝山公园南入口为例,深入剖析了这一主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建筑与环境》第五期。而同年,韩凝玉与张哲合作的“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浅谈书画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情结”探讨了艺术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刊载于《华中建筑》第十二期。


张哲的研究涵盖了从传统景观改造到城市规划,以及艺术与环境的交融,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扩展资料

张哲(1912-1991),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人。[1]早年赴马来西亚(槟城)在咖啡店当了五年学徒。回国后在福州续学。1936年参加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倒蒋抗日运动(闽侯县志的原文如此,疑为1933年11月的福建事变——编者),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