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下线,中国汽车在一起转动命运齿轮

如题所述

2021年5月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历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仅耗时一年半;而从300万辆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作者:冷山

图片:网络

1886年1月29日,德国专利局批准了全球首份汽车专利申请,至此世界上首台汽车诞生。那一年是光绪十二年。数年之后的清光绪24年,中英德签署《英德续垡合同》,借出一亿两白银;中德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租出胶州湾九十九年。同年,人类历史上首次车展在法国巴黎举办;亦是同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病逝。

俾斯麦曾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诚然,听起来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物竞天择和弱肉强食,无数善良而勤劳的农耕文明在西方的工业化水平下吃尽苦头,但却很少有人提及那名言的下一句——“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七个年头,在《论十大关系》的讨论会议上,伟人曾说过:“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来开会就好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启蒙金句,于是在简陋的生产车间里、清脆的敲敲打打声之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萌芽。但遗憾的是,受限于薄弱的工业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此后的20年内仍未出现实质性的向上迁跃。

正因如此,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注重以“市场换技术”的总体方针,通过引入海外优秀车企的入华合资办厂,侧面建立并带动国内的汽车产业链有序发展。彼时,全球汽车市场的基本秩序已经确立,欧、美、日坐拥先发优势,在整车制造的技术层面三足鼎立,而从“零”开始仿制的我们,直到千禧年之后仍未掌握燃油车时代的核心技术,反而仿制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以某换某”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有效,也让我们一度成为汽车产销量大国,但却始终无法打破欧、美、日的核心技术封锁成为汽车制造强国——当材料学裹挟下的核心技术成为梦魇,我们便只能维持在“照猫画虎”阶段,这一点军迷们应会感同身受。


然而汽车产业经济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甚至可追溯到钢铁、精密机械制造、自动化、AI、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谁掌握了汽车产业链条,谁便拥有开辟国民经济水平的巨大“车轮”。

一言以蔽之,若将汽车工业核心技术落实装车并将汽车作为商品销往全球,便能带动万亿级市场,极大化反哺国内经济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所以,另辟新赛道于汽车工业,方为刺破封锁打开经济新格局的方向。

好在,我们做到了。

比亚迪,“轻舟已过万重山”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超过48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而根据此前乘联会公开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1-6月销量达到605万台,同比增长45%,其中中国占比60%。

由此可见,经过长达四个五年计划的推动和扶持,我国终于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中成为拥有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强国。其中最坚定的践行者,当属领头羊比亚迪。

前不久,比亚迪迎来了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历史性时刻,掌门人王传福在台上几度哽咽,感叹中国新能源事业发展之高效的同时,也哭诉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血泪史。要知道,现如今比亚迪作为国内顶级新能源车企,坐拥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优势,已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燃油车时代的比亚迪一直在为新能源时代蓄势,面对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连王传福自己也倍感不易。毕竟任何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路线都需要先期的洞察、中期的蛰伏、后期的笃定,比亚迪也不例外。

王传福称,在过往20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做产业“破冰”和生存挑战,历经数个至暗时刻。

“插电混动市场份额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突破,这条路线当时被诸多汽车公司放弃,比亚迪内部对此也有争议,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走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走错了也认了。”

在最近的12年,比亚迪有 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3至4倍。2017 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但即使在最艰难的2019年,只有19亿元净利润的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仍达到84亿元。

发布会上王传福说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到春天”。情绪起伏间,印证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至理名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但值得肯定的是,比亚迪强大的核心技术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高度契合,并碰撞出无限可能。

数据显示,比亚迪2020年全年销量仍维持在40万辆左右,总体市占率为2%。发布第四代DM技术后,比亚迪全年实现70万辆的销售成绩,市占率提高至3%。而在第四代DM落实到几乎所有在售车型上的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186万辆,市占率已来到8%,位列厂商销量榜首。乘联会月度数据显示,随着比亚迪在今年推出众多子品牌和细分车型,比亚迪1-7月销量已达到150万辆,总体市占率为11.5%。显而易见,技术已成为比亚迪的第一生产力。

倘若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技术的重要性更为直观:2021年5月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历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仅耗时一年半;而从300万辆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

此时的比亚迪,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此时王传福认为,“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在一起,“命运的齿轮”才能继续转动

今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一份权威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品牌表现亮眼,其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夺得权重新高。

肉眼可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将常态化的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据此,王传福表示:“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彼时将出现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品牌。”

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是技术路线的争夺,将最终决定市场容量的上限。这一点,王传福认为单靠比亚迪无法完成,需要中国汽车品牌在一起,齐心协力做大做强,将中国汽车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发挥到极致。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依旧不能忽视。欧洲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造车工艺、品质要求、消费理念均领先于世界。与此同时,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上半年所有电动车总销量为141.8万辆,接近美国的3倍,渗透率高达21%。

欧洲是中国汽车品质的试金石。抢滩欧洲的难度,无异于打一次属于中国汽车的“诺曼底”战役。

去年下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首度吹响出海集结号,一众中国新能源车品牌于巴黎车展集体登台亮相,引得国外媒体乃至政要连连惊呼。展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在采访中呼吁对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和市场给予更多支持,呼吁中使用了“必须觉醒”四个字。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过去的70年,几时让欧洲车企产生过丝毫危机感?或许危机感的背后,是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对于其行业地位的狐疑,是作为汽车发源地对于技术路线信心的动摇,再究其根本,既有可能是领先姿态的终止,也有可能是破绽初现的开始。

截至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已在欧洲打下良好开局,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均持续开拓欧洲市场,数据显示今年1-5月欧洲注册量第一的是中国品牌电动车,而根据德国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预计,截至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在西欧的销量将增至120万辆,占整个电动汽车市场的8%。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王传福的那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犹如金玉之言——或许只有中国汽车继续抱团,才能让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齿轮转动下去,畅销海内外。

三个司机观点:

全球各地汽车发展史约等于寻求差异化的历史,例如欧洲发明汽车,用工业化产品代替了畜力的同时,让汽车这个新兴事物变成有钱人的玩具;北美普惠汽车,将有钱人的玩具变成平民载具,补强经济增速;日本将成本做到极致,汽车变成终极利润工具,解释了工业革命红利的终极形态;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匹配能源战略,强化其能源端“战略”属性。

中国汽车的崛起的确意味着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但隐藏于更深层次的,是以比亚迪为首的民族企业以“技术为先,产业报国”的态度和决心,以及产业背后不再受制于人的全新业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三个司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