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建筑中,屋脊的装饰构件——鸱吻,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源于龙的儿子,代表着力量与守护,形象各异,有传说中的多种形态。最初,鸱吻的形象是四脚蛇剪去尾巴,象征着龙子的好奇与警惕,如鹞鹰般在屋脊两端东张西望,有时表现为吞火的形象。
汉武帝时期,由于海中一种鱼的虬尾酷似鹞鹰,被认为是水精,能防火,故将其塑造成殿顶的装饰。这种鱼尾的鸱吻形象,后来发展为避火灾的象征,常在大雄宝殿的房顶上发现,如正脊两端、垂脊和岔脊各有两个,形成“九脊十龙”的壮观景象。它们不仅装饰作用,还起到密封瓦垄,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鸱吻的形态经历了演变。从晋代的类似鱼尾的‘鸱尾’,到南北朝时受到佛教影响的‘摩羯鱼’,再到晚唐后的兽头形‘鸱吻’或‘吻兽’,再到明清时期的龙形‘龙吻’,它承载着建筑艺术与神话传说的交融,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时期的龙形鸱吻,以其威严的龙头,瞪目张口,吞脊的姿态,展现出皇室的尊贵,龙鳞的雕刻更是栩栩如生。
总的来说,鸱吻的形象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鱼尾到龙形,反映了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的丰富。从汉代的筒瓦砌成的屋脊,到宋代以后的兽头形,再到明清时期的大型瓦件,它的形式与象征意义都在不断演变,成为建筑艺术与历史故事的交织。
螭吻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人们还会发现,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公元239-374年,晋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阳)的剑。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