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商周两代的标志性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因其刻在龟甲兽骨上,亦称“契文”或“卜辞”。其笔画锐利,风格独特,研究资料可参阅《甲骨文编》和《甲骨文字集释》等书。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的款识文字。金文结体错综变化,笔画圆匀厚重,明清篆刻家常用金文入印,展现出古朴生动的效果。研究资料可查阅《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编》等书。
籀文,盛行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后六国也广泛使用。据传,籀文由周宣文时太史籀整理而成。与金文相比,籀文更趋于简化和线条化,形体齐整稳定。研究资料可从《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到,亦有《古籀汇编》等书收录相关资料。
古文,为战国时期六国使用的文字,也称“六国古文”。古文形体简练,结构奇诡,六国的铜器、兵器、陶器、货币、简册、帛书和玉石盟书上均可见到这种文字。三国曹魏刻石《正始三体石经》、《中山王吕器文字编》、《侯马盟书》等书中有相关研究资料。
古玺文字,与六国古文相近,属于古文的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难以辨识,专门收录这种文字的《古玺文编》可提供研究资料。
小篆,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小篆字形纵势明显,笔画粗细一致,匀圆齐整。小篆有“玉箸篆”和“铁线篆”两种风格,参阅《泰山刻石》和《说文解字》等书。
摹印篆,秦代用于玺印的文字,基于小篆稍作变化,使笔画截短,圆转变为方折,适应玺印的形状。《金石大字典》、《汉印文字征》等书收录了相关摹印篆文字。
缪篆,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笔画平直方正,字形庄严雄浑,结构多变,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和《汉印文字征》等书收录了缪篆文字。
除了上述几种篆体外,金石文字如陶文、货币文、镜铭文、瓦当文、篆书碑额等也供篆刻入印使用。篆刻艺术不断丰富发展,隶书、楷书、行草书也有入印的例子。研究篆刻艺术可参考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
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