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河北清明节习俗:
在河北,清明扫墓的习俗有着特定的时间安排,人们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通常,扫墓烧纸钱的活动从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到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再去扫墓。冀南地区的人们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即寒食节进行扫墓。
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的清明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每年清明期间,近千万的人次参与祭扫。随着公墓的普及,许多公墓位于外省如苏州、嘉兴等地,因此清明期间前往这些地区的人数超过百万,常常造成出省交通的拥堵。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对上海人来说,它是祭祖时不可或缺的供品。
福建清明节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扫墓时间并不固定在清明节当天。通常有两种日期,泉州习俗是在清明前后几天,漳州部分地区则选择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而客家人通常在春节之后。扫墓后,会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表示坟墓已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人们通常不煮新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一习俗源于寒食节。
四川清明节习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的清明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清明节习俗:
山西在清明节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而是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是因为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而清明又在寒食期间。山西北部地区则习惯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认为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习惯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上坟时要带酒肴,祭毕祖先后,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治病,这一习俗可能源于寒食禁火的习俗。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寓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