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构图分析有:对称构图、均衡构图、框架构图、向心构图、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引导线构图和垂直构图。
1、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运用最多,也令观者印象深刻。无处不在的对称让整个电影看起来更加整饬优美,画面布局平整、规矩。
尤其是导演把这种拍摄手法用到建筑物拍摄上,就显得大气而具空间感,让观影者感到稳定优雅,这与电影中的主场景布达佩斯大饭店,以及男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的性格也是相互呼应的。
2、均衡构图
安德森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称,或者说,也许是为了补足极致的对称会给观众带来呆板单一的审美视觉疲劳,《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很多镜头又采用了均衡构图的手法。
所谓均衡构图,其包含“对称构图”这一概念,但相比对称构图,其包含涵义更广,如不完全的左右对等,将相等或相近的形状,乃至于数量和大小都不同的事物进行排列,这样就形成了轻重、大小和深浅的对比,让人觉得平稳而安静的同时,又不觉得毫无生气,丰富了画面的多元性和观赏性。
例如电影中经常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中的古斯塔夫先生和零,她们常常置身于在一个对称的建筑背景前。这两个主人公的身形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显然古斯塔夫先生相对是高大的,而零与之相比是瘦小的。
这样高低大小的对比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性,反而给了画面深浅感,显的更加灵动。观众的目光更多会放在古斯塔夫身上,但同时也不会因此忽略零,两位主人公相互衬托,这就是奇妙的均衡。
再例如古斯塔夫在火车上看《苹果少年》这幅画,我也把他归类于“均衡构图”,在这个构图中,导演还使用了“奇数法则”。镜头中出现了三个主体:《苹果少年》的画幅,古斯塔夫先生,以及镜中的零。
以《苹果少年》为中轴线,古斯塔夫先生是离观众更近的“重”的那一部分,镜中的零则是离观众远一些的与之对应的“轻”,通过镜子,拉伸了画面的纵深感,似乎又在暗示着古斯塔夫与零是“镜面”的关系。
零将是古斯塔夫的继承人(从门童到酒店经理,相同的职业轨迹),但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其实存在着不同,因此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
3、框架构图
当安德森导演在使用框架构图时,他当然是想要通过明暗的对比突出焦点,引导观众聚焦于框架内的景象。比如躺在棺材中的D夫人被打光照的亮亮的,也许相比生前的寂寞,以及被惦记财产而毒杀的悲惨结局,死后她反而获得了安宁呢?
导演还通过明暗关系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处境和剧情的走向。比如古斯塔夫先生偷完画坐上马车,这时古斯塔夫先生置身车内,大面积的阴影笼罩着他,只能看出很模糊的轮廓,是否在暗示从此他从此将踏上一条被陷害被追杀的黑暗道路?
导演又让管家瑟吉身处明亮中,是否也已经暗示了管家瑟吉手握证据,将成为扭转古斯塔夫先生黑暗命运的“光”?
4、向心构图
向心构图一般用于聚焦人物,目的让整个画面显得压迫而沉重。在杀手亨克尔斯去威胁管家瑟吉的姐姐的过程中,导演多次用到这种构图法。当我们看到在逼仄破败的场景中冷酷无情的杀手黑暗的背影时,杀戮感和紧张感便油然而生。
5、中心构图
以女主阿加莎为中心的这张特写可以说是相当经典“中心构图”了,虽然她脸上有一块疤,但她依然是恬静的、机智而又美丽的,零在回忆她时很深情地说:她救了我们。
接下来镜头就切到女主机智地将越狱工具藏在可爱的蛋糕里,连狱警都不忍心一刀切下去的,这个中心构图的特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可或缺。
6、对角线构图
一般当导演运用对角线构图时,基本是为了给画面空间增加灵动感和纵深感,但当安德森使用时,他很完美地结合了剧情。两道完美交叉的对称缆车对角线,拉伸了画面,同时也推动了剧情,古斯塔夫先生要如何在神父的帮助下逃脱杀手以及警察的追踪,成功见到管家瑟吉呢?
原来对角线缆车便是这个剧情的“关键点”,古斯塔夫先生和神父在对角线交点上互换,去到教堂忏悔室与瑟吉见面,用一个交点解决剧情转折,实在太巧妙了。
7、引导线构图和垂直构图
还有其他一些构图手法,无论是在街景、D夫人家中的俯瞰楼梯时运用到的“引导线构,还是女读者拿着书走进街头公园时运用树干做的的“垂直构图”,都从一定程度上延长或拉伸了画面的空间,让画面看起来优美雅致且富于变化。
当这些精心设计的构图一帧帧呈现到观众面前时,它们无可挑剔的完美无疑为整部电影增色,让观影者在解构电影深刻的内涵及命题的同时,依然不忘去感叹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这便是《布达佩斯大酒店》独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