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中秋节有怎样的故事

如题所述

      这几日,雨断断续续淅淅飒飒,间或电闪,偶有雷鸣。白昼的热,迅速消散。院子里的麦冬,开紫色花儿,娇蕊如米。屋后的皂角,携串串绿荚,隐于枝间。窗边高大的栾树,擎玲珑小灯笼,招蜂引蝶。空气里,悄悄涌动的,是桂子的香。一开门,脚下有细碎金黄。蓦地想起那句:八月桂花拦路香。

      总觉得,桂花,是秋的信使。初开时节,正值秋分。秋分日,昼与夜、桂与月平分秋色。在江南,自秋分始,才进入气候意义的秋季,从此,昼短夜长,日渐寒凉。而桂花那细如烟尘腻而不厌无处躲藏的香,时时提点人的眼耳鼻舌身:兰有秀兮桂有芳,把盏望月兮,不能忘。是的,秋,又怎能无月。月,在秋天才真真清辉耀目。秋分,就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人,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每寒风萧瑟,草木摇落,那一轮渐朗的月,便皎洁在心头,如何忘。

      月达最明的那天,名曰中秋。

      一到中秋,便想起自读书起,一直心生敬慕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人。其诗题材广阔,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亦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同时,于儒道佛,皆有深厚造诣。他是谁,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亘古少有的大家全才啊。

      来,一起重温下苏轼那首咏中秋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人多以此词写爱情,但题记还有几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告诉我们:时间,中秋。背景,大醉。原因,想念弟弟。(子由,即苏辙字。)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分别七年未得团聚,面对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抒胸臆。当时的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在词中,作者以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的意绪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孤高旷远的逸兴壮思。起句之把酒问青天,大有谪仙李白遗风,而收尾之两句,则情更深,意愈长。

      果然之后不久,便是那场众人皆知的“乌台诗案”,历经牢狱之灾,侥幸被释,贬谪黄州。后虽被启用,却又遭一贬再贬,由岭南惠州,及至海南儋州。晚年终获大赦,北还途中,病逝常州。在此过程中,“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的老父苏洵离世,唯一兄弟苏辙受连累,大弟子黄庭坚等多人亦被牵连。另还有一人,不得不提,王朝云。

      王朝云,浙江钱塘人。自幼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为西湖名伎。其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清新洁雅之气,被苏轼纳为常侍。“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便写在他们初遇之时。因仰慕先生才华,朝云决意追随终身。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二十多年,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惠州两段特别艰难的岁月。

      虽前有王弗、王闰之两位贤妻,但王朝云比她们,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似苏轼与王姓特有缘。)朝云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体验,对细腻情感的把玩品味,对宗教佛禅的兴趣领悟,与豪放又浪漫的苏轼契合贴近。朝云与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举手投足,皆知对方用意。东坡所作诗词,哪怕轻描淡写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感伤。

      据说被贬惠州时,苏轼身边姬妾众散,唯朝云一人相伴。朝云闲余常唱苏轼《蝶恋花》词,为其聊解愁闷。每当唱及“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芳草为柳绵所化,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在政敌迫害下,苏轼生涯类蓬,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及那两句时,想到先生宦海浮沉、命运多舛,对其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同感在心,凄然泪下如雨。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朝云一生最遗憾之事,是始终只为侍妾。后不幸染疾去世,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誓不续娶。

      每读古人于此,余自不胜感怀。元好问曾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算极尽凄婉。却又记起宝玉对黛玉说:你是喜散不喜聚的。黛玉逝后,宝玉追忆生前,想起晴雯诔文“我本无缘,卿何薄命”之句,遂轰然醒悟。纵韶华至白头,今生谁舍谁收?凭尔去,忍淹留。

      放眼看去,世事莫不如此。阡陌捭阖,勘透人间烟火,要的是知心那个人。生不带来,死亦相随的,不过是莫逆那份情。人生本过客,何苦千千结。而我最欣赏苏轼的,正是他纵人生辗转起伏,仍不失坚强乐观、惜时爱人之本心。那些颠沛岁月,反使灵魂日益澄明精进。人生若此,跌宕何如?别离又何如?

      秋雨依然在耳边淅沥,不知待中秋之夜,可能见当年子瞻问过的月,是否皎皎之色依旧华如练。唯有一句诚切祝福:但愿人长久,情长在,浓浅皆欢喜,千里共婵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