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离子半径大小的一般规律

如题所述

判断离子半径大小的常规法则:
当两种离子拥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时,原子序数较低的离子半径较大。若两种离子电子层数不同,电子层数较多的离子半径较大。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我们主要比较主族元素和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离子半径大小。这些比较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因此只能将其视为大致的规律。
1.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例如,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2.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从上至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例如,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卤素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氟(F)< 氯(Cl)< 溴(Br)< 碘(I)。
3. 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其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比较:
阳离子的半径小于相应的原子半径。例如,钠离子(Na+)的半径小于钠原子半径,镁离子(Mg2+)的半径小于镁原子半径。这是因为阳离子缺少了一个电子层。
4. 相同元素的不同价态(共价)时,价态越高,原子半径越小。例如,硫酸(H2SO4)中的硫原子半径小于亚硫酸(H2SO3)中的硫原子半径。
5. 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例如,碱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大小为:锂离子(Li+)< 钠离子(Na+)< 钾离子(K+)< 铷离子(Rb+)< 铯离子(Cs+);卤素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小为:氟离子(F-)< 氯离子(Cl-)< 溴离子(Br-)< 碘离子(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