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

我要的是老子《道德经》里的的答案。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老子、释迦穆尼可不是靠学习别人的知识、见解而得道的。所以,任何人的理解都仅可供参考而不能执着。不能执着!住道、住名、住色皆是虚妄。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说:“天下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如果现在对一个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这样的事你干吗?’这个人一定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足的珍贵呀!如果又说:‘把天下送给你,但要杀掉你,这样的事你干吗?’这个人肯定不愿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珍贵呀!为争辩一句话而相互残杀,就是把义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珍贵。因此说:天下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从鲁国去齐国,拜访了老朋友,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而你偏要独自受去去推行,你不如停止吧。”墨子道:“如果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人种地,其余九个都闲着,那么种地的儿子就不能不更加抓紧努力干活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吃饭的人多而种地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呀!为什么劝阻我呢?”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一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君若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墨子往南方游历到了楚国,去拜见楚惠王。惠王以年老为借口推辞,派穆贺见墨子。墨子向穆贺游说,穆贺听了大喜,说:“你的主张实在好,但我们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会说:‘这是贱人干的’。而不采纳吧。”墨子说:“如果它是可行的,就像药一样,一把草根,天子吃它,来治疗自己的病。难道会说那是‘一把草根’就不吃吗?现在农民把他们的税粮缴纳给贵族,贵族置办酒类谷物等,来祭祀上帝鬼神,上帝鬼神难道会说‘这是贱人种的’而不享用吗?所以即使是贱人,往上把他比作农民,往下把他比作草药,难道尚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您也听过商汤的故事吧?从前商汤将要去见伊尹,让彭氏之子驾车,走到半路上,彭氏之子问道:‘君王将往那里去?’商汤说:‘将要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如果您要想他,就派人把把他召来问问,他就算受到恩赐了。’商汤答道:‘你懂什么!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尽量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像是良医好药,而你却不要我去见他,这是你不希望我得好。。’于是命彭氏之子下去,不用他驾车。如果楚王能像商汤一样,那以后就能采纳贱人的意见了。”

子墨子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墨子说:“凡是言论和行动有利于上天、鬼神和百姓的就去说去做;凡是言论和行动有害于上天、鬼神和百姓的就要舍弃。凡是言论和行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道的就去说去做;凡是言论和行动合乎三代暴王桀、纣、幽王、厉王的就要舍弃。”

子墨子曰:“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日也。”
墨子说:“足以改变行为的言论,要经常讲;不足以改变行为的言论,不要经常讲。言论不足以改变行为却经常讲,这是徒费口舌。”

子墨子曰:“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必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目,从事于义,必为圣人。”
墨子说:“静默的时候就思考,讲话的时候就教诲,行动的时候就做事,使这三样交替进行,必定会成为圣人。一定要去掉喜、怒、乐、悲、受、恶这六情。一定去掉喜、去掉怒、去掉乐、去掉悲,去掉爱而用仁义为准则。手、足、口、鼻、耳、目都用来从事于义,必定会成为圣人。”

子墨子谓二三子曰:“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
墨子对几个弟子说:“人若不能行义时,一定不要背离思想本身。就像木匠砍木头而不能砍正时,不能背离墨线。”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为一彘之宰,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
墨子说:“世上的君子,若让他们去宰一犬一猪,如果不能干就会推辞;让他当一国的宰相,如果干不了却照样去干。这不是很荒谬么?”

子墨子曰:“今瞽曰:‘钜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盲人说:‘皑是白色,黔是黑的。’即使是眼睛好的人,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现实。但如果把白色和黑色混到一起,再叫盲人去分辨,他就不能知晓了。所以我说盲人不知道黑白,不是因为其概念,而是实际上的区别。当今天下的君子对‘仁’的定下的概念,即使是禹、汤也不能改变它。但若是将‘仁’和‘不仁’混在一处,叫天下的君子去分辨,他们就不能知道了。所以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是什么,并不是不知其概念,而是不知在实际上分辩仁和不仁。”

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不敢继苟而雠焉,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则为之,厚者入刑罚,薄者被毁丑。则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
墨子说:“现在的士人使用自己的时候,不如商人使用一个钱币时慎重。商人在用一个钱币去买东西,一定不马虎,要挑选好的。现在的士人使用自己时就不是这样,他们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结果重的遭刑罚,轻的受毁骂,所以,士人使用自己还不如商人使用一个钱币慎重。”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
墨子说:“世上的君子希望自己的义实现,但如果别人帮助他修身他就怨恨,这就像希望把自己的墙筑好,但如果别人帮助他筑,他反而发怒一样,这岂不是很荒谬吗?”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墨子说:“古代的圣王,希望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代,所以写在竹简和绢帛上,刻在金属和石头上,传留给后世子孙,希望后世代学习他。现在听说了先王留下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是废弃先王传下来的学说。”

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是以书多也。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墨子向南游历出使到卫国,车厢里载了许多书。弦唐子看见了,觉得很奇怪,说:“老师您教公尚过说:‘书籍不过是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您车上载的书很多,有什么用呢?”墨子说:“以前周公旦早晨读书百篇,晚上会见七十个士人,因此他能辅佐天子,传名至今。我上没有事奉国君的差事,下没有耕田种地的艰难,我怎敢废弃读书呢?我听说:‘天下万事殊途同归,言语总会出现差错。’可是人们听到的往往不一致,因此书就多起来了。现在有像公尚过之心的人,就能考究数理至精微之处。对于殊途同归的万物,也就知道其中的要旨了,因此就不用以书教他了。而你为什么感到奇怪呢?”

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若取饰车食马之费,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数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墨子对公良桓子说:“卫国是个小国,位处齐国和晋国之间,像一个贫家处在两个富家之间。一个贫家如果学富家那样穿衣、饮食和多花钱,那么必定会很快破败。现在看看你的家,装饰过的车子有几百辆,喂养豆子和谷子的马有几百匹,穿绣花衣裳的女子有几百人,如果把饰车养马和绣衣服的钱财用来养士,必定会养一千多人。如果遇到危险和困难,就派几百人在前面,几百人在后面,这与让几百个女子站在前后相比,那个安全呢?我认为不如畜养士人安全。”

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什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故反?”对曰:“与我言而不审。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也,为其寡也。”
墨子介绍一个人到卫国去做官,那个人到了卫国后又回来了。墨子问:“为什么又回来了?”那人回答说:“卫国和我说话不算数。说:‘给你粮食一千盆。’实际上却给我五百盆,所以我就离开了卫国。”墨子问:“如果卫国给你粮食超过一千盆,那你还离开吗?”那人回答说:“不离开。”墨子说:“这样看来你离开卫国不是因为卫国说话不算数,而是因为给你的粮食少了。”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视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墨子说:“世俗的君士,看待义士还不如看待一个背粮食的人。现这儿有一人,背着粮食在路旁休息,想起去起不来了,君子看见了,无论长少贵贱,一定会帮他站起来。为什么?回答说:这叫做行义!现在那些行义的君子,奉行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纵然不高兴去实行却也罢了,又随而对之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义士,还不如看待一个背粮食的人。”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做买卖,只要市利数倍,即使有通过关卡的困难,有碰到盗贼的危险,也一定会去做的。现在的士人坐下来谈论义,没有通过关卡的困难,也没有碰到盗贼的危险,这样所获利的倍数,简直是难以计算的,然而却没人做。可见士人对于计算利益,不如商人精明。”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墨,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口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墨子向北到齐国去,遇到一个算封先生。算卦先生说:“天帝今天在北方杀黑龙,你的脸色是黑的,不可以到北方去。”墨子不听,于是继续北上。到了淄水,没有渡过河而返回来了。算封先生说:“我说过你不可以往北走。”墨子说:“河南边的人不能北渡,河北面的人不得南渡,他们的脸色有黑的,也有白的,为什么都不能顺利过河呢?再说天帝甲乙日在东方杀青龙,丙丁日在南方杀赤龙,庚辛日在西方杀白龙,壬癸日在北方杀黑龙,戊己日在中部杀黄龙,如果照你的说法,那是禁止天下人通行往来了。这岂不是违反人心,使天下入都不行走了吗?你的话不可取。”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墨子说:“我的学说和主张值得采用,放弃我的学说和主张而另外思考,这就像放弃收割而去拾取别人地里落下的谷穗样。用别人的学说和主张来否定我的,这就像拿着鸡蛋碰石头一样,用尽天下的鸡蛋,石头还是原来的样子,是不可破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说:大德的内容,就是遵循“道”而行动。历代解《老》名家皆曰:“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现)也。”总结其含义,即:“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而“道”则为“德”的内容。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第51章)道生育了万物,而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了万物,外形完成了万物的种类。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第51章)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但不认为是自己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重情立身信念,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05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老子、释迦穆尼可不是靠学习别人的知识、见解而得道的。所以,任何人的理解都仅可供参考而不能执着。不能执着!住道、住名、住色皆是虚妄。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说:大德的内容,就是遵循“道”而行动。历代解《老》名家皆曰:“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现)也。”总结其含义,即:“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而“道”则为“德”的内容。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第51章)道生育了万物,而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了万物,外形完成了万物的种类。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第51章)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但不认为是自己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重情立身信念,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第3个回答  2009-09-08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