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就那么差劲?

虽说三国志是正史,但还是觉得描写吴国还是没那么详细。可能跟文言文有关。三国演义就更别提了,好多人都喜欢三国演义,可说真的明明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三国演义里就成了魏国蜀国的双国传了。难道吴国在历史真的那么查禁?难道唯一的壮举就是到达夷州?

我看不出来吴国哪里差劲了

东吴人才之盛不亚于魏。何以见得?首先,可以从三国志中所记载的臣子数量上看出,东吴的大臣绝对数量不如魏,但与其人口数和立国时间相比,其比例远高于魏蜀。其次,蜀国人才调零,诸葛一人独揽大权是众所周知的。魏国则是有武将多勇锰匹夫,文臣多帮闲谋士;早期贤臣多忠于汉室,后期则更是篡逆倍出;而且从整体看碌碌之辈较,也许是曹操一个人的光辉太耀眼了,遮住了底下的臣子们。而东吴不仅人才质量十分突出,人才结构也非常完整。这里我没有时间一个一个地例举人名了,看看历史书便可知。

不仅人才之盛不亚于魏,甚至可以说东吴的团队是三国中最好的。蜀国政治混乱,臣子间斗争很突出。如诸葛亮一个人的政敌,有记载的就有李严、李藐、彭羕、廖立等,再如刘封与孟达、申仪,魏延与杨仪……,再如马超归顺后极为谨小慎微,听彭羕不过发了几句牢骚,吓得马上告发。足以说明蜀政治险恶。

魏国则以盛产逆臣叛臣著称。司马氏一家不用再提,叛将就就有于禁等一大堆。

当然,魏吴也有官场斗争,蜀吴也有叛将逆臣。但蜀多内部争斗,魏多逆臣叛将是两国人才构成上的显著特点。

而东吴的团队相对来讲要好得多。可以说毛病都是出在统治者身上,而不是出在臣子身上。东吴是三国中最不符合封建社会评价体系的一个集团,所以人们历来没有对东吴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喜欢觅寻其弊病加以批评,而较少挖掘其闪光点用来借鉴。正统派多注意东吴后期阴险的宫廷斗争,而没有注意到东吴早期的最佳团队。我认为从史料中,能发现东吴的团队具有另外两国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

1、臣子间举贤荐能。如“四帅”的互荐。对此容斋随笔评价道:“自古将帅,为尚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民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所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2、臣子间矛盾较少。东吴可谓只有宫廷争斗,而无官场争斗.比如连甘宁凌统之间虽有杀父之仇却能大体保持团结。

3、年轻的集体。这一点更不必多说了。

东吴在当时是国力较弱的一方,也是最不正统、最不符合封建社会价值判断的一方。在当时来说,刘备集团是道义上的正统,曹操集团是地理位置和朝代沿序上的正统,而孙氏政权是最平民化的,最“业非积德之基”(孙盛语)。对于当时仁人志士来讲,择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投身魏国的“大统”可以成功,投身蜀国的“正统”可以成身,而投身东吴既不能成功也不能成身。然而既便如此,仍然有那么多英才贤士不惜以其身后数千年名节为代价,死命效忠这个“业非积德之基”的偏安政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7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权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国。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第2个回答  2009-08-07
吴国怎么会差呢,如果吴国的皇帝能够多多的励精图治,相信吴国不会灭亡的。
第3个回答  2009-08-07
你错了,三国志里面,蜀国的资料最少,吴国次之,魏国作为正朔,最多。
三国时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后两次有牵扯到东吴,而且东吴都胜利了,即使是亡国的时间,吴国也比其他两国晚10---20年。
直到今天江南华南也是中国的第一支柱,何来吴国差劲之说?
第4个回答  2019-08-01
蛮夷之地 能有什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