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纺织的历史

需要有很系统的解说,可以追加分的。
baidu知道里面的我都看过了。
能否提供一些比较详细全面点的。

中国的纺织、刺绣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辫子股绣”,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对世界文明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于是她把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并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被后人供为蚕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蚕。殷虚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有细密的平纹绢和菱形图案织物的印痕。殷商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利用自然界生长的桑树资源养蚕,利用蚕丝织绸,但数量甚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日益增长的衣着需要,人们便设法通过人工栽培桑树来扩大养蚕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衣着原料。周代时家蚕的养殖在黄河流域已经很普遍。在《诗经》里面,《大雅》和《豳风》、《秦风》、《卫风》中均出现有关桑、蚕及丝织的诗句。根据《诗经》和《左传》、《仪礼》等书的记载,这时不但已有“蚕室”,进行室内养蚕,而且还有蚕架、蚕箔等专门的养蚕工具和缫丝设备。以后历代古人们开始逐步注重桑叶的质量,改良桑树品种以适宜蚕的生长发育。古人们还选择优良的蚕种以提高蚕的质量。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是最早的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少20多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在同一遗址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缫丝工具,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因一根丝线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几个茧子上合抽成一缕丝线。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西方有了文化交流,公元六世纪后,西方国家陆续学会了养蚕技术。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30-40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葬品,证明三千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十分重视养蚕丝织,这是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一件雕啄成形态逼真的玉蚕。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距今3000多年,上有细绢遗痕,这是因为这件铜 片当时是用细绢包裹,绢腐烂后留下了痕迹。反应当时缫丝和织绸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铜制的礼器,这把铜戈是“曲内戈”,其正反面都留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着清晰的雷纹条子花绮的痕迹。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的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人们根据撮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拈接。这是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绩”。
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了石锥。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引纬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使用骨针引线是纺织工艺的一项重要进展,它把纬线穿于针孔之中,一次性的将纬线穿过经线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烦琐,大大提高了功效,骨针引纬的发明,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
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曦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将编结技术用于制作服饰,《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有的用兽骨制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纺轮中间形成的。纺轮有石质、骨质、陶质和玉质等,形状有圆形、球形、锥形、台形、蘑菇4和齿轮形等。早期的纺轮比较厚重,适合纺粗的纱线,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变的轻薄而精细,可以纺更纤细的纱。纺坠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由于纺坠纺纱效率较低纱线的拈度也不均匀,因此出现了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纺车的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元代出现了脚踏五锭麻纺车,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还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动的大纺车,有三十二枚纱锭,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才制出“水车纺机”,比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晚了几个世纪。
为陶制和铜制,是早期的纺织工具,由缚盘和缚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园孔是插缚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缚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缚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在纺缚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缚盘垂直的方向(即缚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缚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缚杆上即“纺纱”。
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脚踏复锭纺车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现代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程序控制与存储技术的发明有启示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其它参考http://61.185.29.27/FZGY/UploadFiles/fzs.files/frame.htm#slide0008.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1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
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03-31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
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09-09-19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纺织技术,如发现的陶制纺轮、骨质纺轮等以及一些麻布残片。而从此之后历代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日渐成熟,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更是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精湛,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等,汉代著名的蜀锦就是一例。后历经汉唐至宋元明,中国的纺织技术更是成就非凡。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锦除了蜀锦外,还有宋锦、云锦、壮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