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如题所述

一、其实差距很早就存在,只不过在工作中才更显现出来而已很多人总觉得,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工作了以后才慢慢拉开的,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要说差距,学生时代就开始形成了。我们读书的时候会评选“三好学生”,会选举班长,会做成绩的排名,这些其实就已经表明了人和人的差距。想起我大学时候的班长,和我一个寝室,读书时他是个品学兼优的男生,可因为大家在一个寝室,关系都不错,我们也并没有觉得他有多么特别。到了毕业后工作那一年,正好赶上了经济不景气,许多同学都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可班长就是厉害,校招的时候就拿到了四五个大公司的offer,最后他还是选择去了阿里。那时候班长还安慰我们,说他只是运气好,才找到了工作,相信我们能力都不错,很快就可以就业。如他所言,后来我们一个个也确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班长那一句“我只是运气好”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三年后,开同学会,这时我才听人说班长的年收入都好几十万了!而我自己的月收入才几千,这简直是人家的几分之一啊!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班长已经那么厉害了!不,其实他一直都非常厉害,从读书时就优秀着,一直优秀到现在,并且可能还会越来越优秀。这种差距并不是工作三年才形成的,而是很早就拉开了!因此那次同学会,很多人都开始有了危机意识,包括我也是,决心向班长看齐,努力工作争取缩小这样的差距。
二、工作以后持续的学习力,让差距更大以前我大学时候有个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说过:大学时所学到的知识,工作第一年只有50%会派的上用,第二年只有30%,第三年......依次往下减少。那时候我还不怎么相信,等自己工作了两三年的时候,才认同那个教授说的话。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太快了!如果毕业以后,不持续地学习,不系统性学习,不深度学习,是很难支撑你职业生涯的发展。就比如我学人力资源专业,大学里还在讲“人事管理”、“六大模块”,等毕业出来发现已经流行“三支柱”了!再后来则流行人力资本管理,什么OKR这些都冒出来。如果不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恐怕我的工作也迟早要面临被淘汰。许多毕业后三四年时间,就很快实现事业上的突破,拉差和同龄人差距的那些人,在自我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很多。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学财务的,毕业后去了会计师事务所,他一边工作还一边准备CPA考试,两年就全科过关拿到了证书,接着准备注册税务师考试,总之是不间断在学。
而这些学习到的知识,也都很好地帮助他事业上的发展,他从一个审计助理,四年时间做到了项目经理,带了一个团队,接着毕业六年左右就当上了中层经理。这个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同龄人。
三、思维方式的突破,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突破
很多时候,你会在同学会上发现,当年那个和你一起聊着武侠小说的同学,如今和你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
除了你们两人不再经常一起、圈子不同以外,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当你还沿用着那套读书时考虑问题的逻辑时,别人已经在用职业化的思维考虑问题。
比如对待工作,你会认为是替老板在干货,能少干一点就少干点,干多了也没多给点工作,何必那么辛苦呢?
可你的同学却不这么想,他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设计了具体的行动路线,每一步都具有针对性去努力。他也明白,努力拼搏不是只为了一份工作,更重要是积累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技能,为了将来可以找个更好的平台去发展。
因为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了同学之间行动上的差异。
有人说,上帝做的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时间,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
但不同的人对时间的利用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所以三年、四年下来,你也比毕业时进步了,但是人家进步得却更大,远远超过了你的成长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朋友,同学之间的差距本来就有的,只不过可能在同一个起点上开始,还没显现出来罢了。
大学期间都是按部就班上课学习,完成课业,修学分。还有一些同学参加社团,竞选会长部长,以此提升自己,尝试当管理者的感觉初体验。
当你去参加社团的时候,就已经和不参加社团的同学慢慢拉开差距。不敢保证你能在社团学到什么,但是至少,在沟通能力与交友方面,是有一定提升的。
对于一开始上大学就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在大学的几年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为目标努力了。那么毕业后能找到心仪且合适的工作也是理所当然。
差距拉得大,是因为总有一些人一直在为了梦想努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过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