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唯高中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多用“惟”少用“唯”

在高中文言文大全搜索一下,用“唯”的也不少,你可以找课文对对看。

出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非邦也与?”

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出自《国语》的《勾践灭吴》:“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

屈原《离骚》:“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司马迁《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李朝威《柳毅传》:“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唯直是图,不遑避害。”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 文言文中的“惟”和“唯”怎么区别

唯:<;象>;形声。本义:急声回答声

<;副>;只有,只是

以,因为

<;连>;虽然,纵使

<;助>;表示肯定

用于句首,无实义

惟:<;动>;形声。本义:思考;思念

<;副>;只有,只是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又”

相当于“犹”、“还”

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连>;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与”、“和”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

<;介>;由于,以

惟独:就单单的意思

唯独:

具有在其他人中所不能找到的根本特点的

排除任何他人或他物的;再没有别的人或别的东西的

唯独他到达了

单单;只有

古汉语虚词词典中:

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说文》中对两个字的本意解释:(可以看最前面的词霸上找的内容.)

“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

像“唯唯诺诺”就不能用“惟”。而且作为副词时“惟”没有表示“应答”的意思。

而“惟妙惟肖”就不能用“唯”

“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3. 古文 任人惟(唯)贤 古文翻译

译文:晋平公问祈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祈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祈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祈黄羊说:“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祈黄羊回答说:“祈午可以。”平公说:“祈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祈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好!”于是又任命祈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祈黄羊讲的这些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像祈黄羊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4. 文言文用法:谁能介绍下“唯”和“惟”

唯:

①作wěi。应答声。唯唯诺诺。

②只,只有。《史记》:方今唯秦雄天下。

③虽然。《荀子》: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④由于。《汉书》:进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

惟:

①思,考虑。《诗经》:载谋载惟。

②只,只有。《商君书》: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③由于。《尚书》:亦惟汝故。

④和,与,同。《尚书》:齿革羽毛惟木。

⑤虽然。《史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⑥句首语气词。《尚书》: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

打的我累死了。。。你去买一本简明古汉语词典好了~偶们老师就推荐偶们买的,以上就键入自简明古汉语词典~

5.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