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是古代读书人,经过官方考试后,取得的一系列正式称呼。
【秀才】原本是指那些才能秀异之士,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命令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这时候的秀才,意思是优秀人才。东汉时,避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讳,改为“茂才”。东汉灭亡后改回“秀才”。隋唐实行科举制,设置秀才科,考上的人称为“秀才”。宋代“秀才”成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到明清时期,“秀才”成为府、州、县的学生生员的统称。面对那些没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表尊称,都可称其为秀才。
【举人】本义是被推举和推荐的优秀人才。汉代取士,没有考试,只靠各地方荐举贤才,因此把推荐上来的人称为“举人”“举孝廉”。到了唐、宋时,开始考试,设置有进士科,凡考上的人,谓之举人。到了明、清时期,只有乡试(州府层级的考试)考中的人才能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个元)。举人已经初步具备了当官的资格(秀才则没有)。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等级的功名,只有考上最高一级即中央朝廷举办的考试(唐宋金元称“省试”,明清两代称为“会试”,读书人必须先考中乡试,取得举人资格,才有资格去参加中央的省试会试)成功的人,才能称为“进士”。(其中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个元)。
【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所取得的名次称号,科举最后一关是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出题,明清两代是内阁预拟;只有在会试里名列前茅的少数进士才能参加最后的殿试),考取殿试第一名的人称为“状元”(是【连中三元】中的最后一个元),殿试第二名叫“榜眼”,殿试第三名叫“探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