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矛槊的区别在哪?

枪矛槊的区别在哪?

  矛与枪既有传承关系,又同时存在,很大程度上,叫矛还是叫枪只是一个称呼的不同,很难定义什么是枪、什么是矛。两者在很多时候虽然有使用上的区别,却无法加以明确区分。

  一把两米长、木杆、铁尖的刺击兵器,你要叫枪可以,叫矛也行,所以写这个文也并非确定什么是矛什么是枪,只是详细探讨一些技术细节。

  总体来讲,矛用于简单的刺击;枪具备多种功能;槊则加强了威力。

  无坚不摧——矛

  矛是刺击类长兵器,枪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猎时用兽骨、尖石等锐器刺杀野兽,后来加上柄用来增加攻击距离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国时期,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

  发展成熟的矛包括金属矛头、木制矛身和末端的激,长度方面,据《考工记-庐人》记载,步兵用标准酋矛长2丈(约4米),战车兵用的标准夷矛长2丈4尺(约4.8米)。根据目前出土实物考察,最长的是而秦代步兵矛,达到6.3米,最短的矛长约1.8米。

  矛的攻击方式为刺击,刃长40—80公分,如此长的刃,能够较深的刺入或者贯穿人体,造成致命伤害。有些矛的刃只是一个长长的尖刺,有些矛则采用两边开刃,如同插在木杆上的剑,可以实现切割作用。后来依靠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棱矛刃,大大增加了刺击的威力。

  因为矛具有长度优势和攻击方式单一的缺陷,所以主要使用于步兵战阵中。长矛战阵中步兵用矛的长度一般为4—7米,位于阵型最前端的几排长矛手穿革甲、持长矛,组成密集的矛海冲击或防御敌人。长矛兵不配带其他兵器,有时在矛兵前会配备盾牌兵掩护。

  投矛相对较短,约1.5—2米,用于向敌阵投掷。有些投矛为了防止敌人捡起后反掷,矛头只是简单的插入矛身,一旦刺中身体或落地就会分离,无法二次使用。

  骑兵所使用的矛长度介于投矛和步兵矛之间,通常为2—3米,过长则无法操作。

  矛的优点是穿透力强,所谓“刺死砍伤”,身体正面的贯穿伤通常会立即使人丧失行动能力,而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这种伤害通常都是致命的。由于结构简单,矛的制造与维护成本也较低,是最适合大批量装备部队的主战兵器。

  矛的缺点是功能单一,可攻不可守,步兵长矛根本无法在单兵作战中使用,虽然有些两侧开刃的矛具备切割功能,但它的长度决定了矛的主要攻击方式还是刺击。

  变化多端——枪

  枪由矛发展而来,原始的枪就是将木棍头部削尖,古书记载:“削木伤盗曰枪”,又称“肩二”、“一丈威”。汉代的枪与矛很相似,用长木或竹为杆,装上枪头,配以缨络。枪流行于晋代,在唐代枪的风头略输于槊,到宋、明则达到颠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单一。枪通常比长矛短,便于两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为枪”的说法。

  枪包括金属枪头、毛制缨络、木制枪杆、金属枪镦,长度从1米—1.8米不等,主要用于步战、马战。也有超过5米的长枪,用于守城战中向下刺击登城之敌。枪头比矛头短很多,根据需要分为尖刺、双刃、多棱三种。

  枪融合了矛与棍的攻击方式,使用灵活。后期的枪更加入了戈、钩甚至刀的功能,丰富了枪的作用。如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

  在使用上,要求枪兵接受训练的时间比矛兵长得多,通常为3—6个月,熟悉拦、拿、扎等攻击动作,枪兵随身还会配带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战的主要力量。武将通常会自行配备更加顺手的枪,如攻击面积很宽的虎枪、具备多种功能的龙牙枪等。

  枪的缨络是枪头下的装饰物,用犀牛尾、牦牛尾、马尾等制作,多为红色。搏刺时可迷乱对方,演练时可壮大声势。除了装饰之外,还能吸收枪头沾染的血液,防止血液流到枪杆,所以也称“血挡”。

  枪的优点是攻击方式多样,发展到后期的枪充分吸收其它兵器的优点,几乎成为万能的长兵器。

  缺点是相对与矛而言,枪的制造与维护成本较高。而同矛和槊相比,枪的破甲能力较差。

  骑兵王者——槊

  槊和枪都是由矛发展而来的刺击长兵器,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的出土实物。从南北朝直到唐初,大规模骑兵作战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面对骑兵大量配备的金属铠甲,矛和枪的破坏力都比较有限,于是槊有了用武之地,风行一时。

  槊由金属槊头和木制槊身组成,重量较大,一般长于枪而短于矛,主要用于马战,需要孔武有力之人才能使用。在铠甲普及之后,槊主要用来弥补矛和枪在威力上的弱势,可理解为马上使用的长矛,但槊比长矛更加沉重,可以借用马力来贯穿敌人。通常槊尖为较长的多棱形状,比矛要厚重,能够承受马上高速冲击的力量。而且在刺后附加了类似狼牙棒形状的配重,增加威力的同时还可以用劈、砸等方式杀伤敌人。

  槊的攻击方式主要为刺,骑兵高速冲锋时的速度配合沉重的槊头,可以有效突破敌人铠甲,达到一击必杀的目的。回旋时还可以利用沉重的前端扫击对方,坚固的结构使槊轻易不会损坏。

  槊的优点是攻击力强,缺点是比较沉重,回旋不便,所以通常骑兵会配带锏、鞭等短兵器在近身作战时使用,锏、鞭是外表带有横、竖棱的金属棍,近战用钝兵器,对付厚甲十分有效,初唐名将中有很多人属于槊、锏(鞭)双修。在唐、宋时期,骑兵都要练习夺槊之术,可见当时马战还是以槊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2

矛枪槊三种兵器的区别:

矛的使用最早,头尖两侧开刃,尾部有倒刺,跟箭支头都相似,拔出时会增加二次伤害。没有带缨,而且往往有时候用于投掷。

枪是矛的沿化后的兵器,头尖两则有开刃的尖刺突出,成棱型,增加伤口面积。刺穿敌人后,以免带出的血雾飞溅到眼部,都配以缨子,可以沾住飞血。

槊也是矛的演化的武器,主要用于马战,也叫马槊。为了冲锋突刺时的强度,槊身设计比较长,可以有效贯穿敌人身体。

第2个回答  2010-11-05
枪:头较大,相对矛较重,有些甚至为金属枪身,除了刺以外,还可砍(刃面很小不太适合砍)砸
槊:跟枪矛类似,长度更长,头较顿,枪身很粗、很结实,骑战(双方都是骑兵)时有奇效


外观和用法
在诸兵器中,特别把一丈八尺长,骑兵用的长枪成为槊。当然,一丈八尺这个长度,因时代不同而有些差异。但是,却都是超过4m的畅达兵器。甚至还有长达6m的长枪。
槊又有“马槊”之称。长度不一定足一丈八尺,只要是骑兵所用的枪,即称之为槊。
由于槊很长,自然也很重(最重的达9kg左右),所以不便挥舞,只能用一只手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利用马的冲击力来攻击敌人。
在宋代骑兵使用的长枪重,也有带绳的长枪,是用来挂在骑兵肩上,以固定枪位。还有在枪头上带倒刺(钩)的骑兵用的长枪。技能钩拉敌人,又可以用来防止因刺的太深而拔不出枪。
历史与发展
槊,这种作为骑兵冲锋用的骑兵长枪,最早出现在装甲骑兵盛行的三世纪。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兵器,但是,在南北朝称作《马槊谱》这本专门技术书中,还有很详细的记述。
直到火器的出现,槊这种兵器,才随着装甲骑兵的小时而退出了古战场。
骑兵用的长枪(槊),有时也用于步兵,称之为“步槊”。用槊组成密集了阵形,可有效的阻止敌军的冲锋。
在有关槊的使用技法中,有一种称作空手夺槊(即赤手空拳夺取敌人长枪)的技术。唐代猛将尉迟敬德就是这样的高手。他单骑冲入敌阵,巧妙躲过敌人的攻击,徒手从敌人手中夺过长枪,刺敌人于马下,而身未受伤,冲出了敌军包围圈。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吉也是使用马槊的一名高手。他不服尉迟敬德,向他挑战,比试高低。李元吉想只用没有锋刃的槊柄和他比武,尉迟敬德不允。双方大战三个回合,尉迟敬德夺下李元吉手中的槊而大胜。这种空手夺槊的技法,多见于比武场上。但是,这种技法,在战场上也是用的上的有用技法。
古典小说《说唐》中的单雄信,以擅长是槊而扬名天下,甚至对武术界也颇有影响。
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所用兵器,有许多是被艺术加工,甚至是虚构的。但是单雄却真有其人,且是一名使槊的高手。他是隋末的一员武将,虽有通敌叛国之嫌,但是由于他作战武勇过人,而每每得到重用。

最容易分辨的方法:枪,头较尖,大枪一般才3米。主要用刺做攻击,冲阵用。槊:枪头较平,枪的前身,冲阵用。戟:枪头有带刃刀,一般是武将用来冲阵的,能刺能斩,带的刃主要是月牙刃

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头部样子就像一个长尖的头底部一边是个勾一边是个类似长钎子的物体。枪是靠头刺人,基本没刃。矛有刃有点类似于一根木棍上安了个古代的青铜短剑

枪矛,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
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戟是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戟,枪上加上戈或月牙形小刃,是车战时代常用的兵器。

矛,一般认为矛头通常为蛇型。

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东汉以前因各地方言不同,又称“□”(后俗写为“枪”)、“□”或“□”等,柄称为“矜”。骑兵用矛又称“□”或“槊”。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与枪名称虽异,但两者都是古代战场上一种直而尖形的刺杀兵器。枪由矛演变而来。
枪 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犁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等等。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
第3个回答  2010-11-11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


拼音:qiāngˉ
古代旧式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长~。标~。红缨~。
枪矛,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
枪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犁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等等。

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
枪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
枪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http://www.ys005.com/hdwiki/index.php?doc-view-276

第4个回答  2010-11-05
矛更长,矛头仅有刺尖~

枪比矛短,枪头除了刺尖还带刃~

槊是矛的一种,矛杆较粗,多为骑兵使用~